前段时间,自然资源部召开“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媒体座谈会,会上明确表示,优化国土调查工作流程,不再集中下发疑似变化图斑,依靠基层力量据实开展调查,缓解年底集中调查压力,强化“事后监管”,减轻基层负担。笔者认为,这不仅是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一个重大决策,也是让自然资源执法回归本原本意的一个重大举措。卫片执法借助卫星遥感“天眼”优势,实现对国土空间全覆盖监测,精准捕捉违法占地线索,让违法用地无处遁形。近几年,以卫片执法推进耕地违法问题整改力度加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新增违法占地面积110多万亩,2023年下降至不到30万亩,2024年下降至3万亩。这一数据的背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是关键,而卫片执法推动耕地问题整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0年起,卫片执法走过25年历程。目前,全国违法用地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耕地保护形势持续向好,为调整完善自然资源执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有利契机。笔者认为,应继续做好两个方面,让自然资源执法回归执法本质。一方面,要克服路径依赖。当前,部分基层单位在自然资源执法工作中,习惯于等、靠、要,似乎离开了卫片图斑,就没有更好的渠道和办法来开展执法工作。这种路径依赖桎梏了自然资源执法者的法治思维,也阻碍了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路径依赖,要跳出卫片执法看执法,树立系统思维,回到项目和违法行为本身上来,统筹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手段的运用,推进夯实底座、规划上图、管理上图、应用链接等重点工作建设。解决土地、规划、矿产、林草等业务信息数据不统筹等问题,建设好“一张图”的执法协同业务场景。同时,将耕地和生态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纳入“一张图”统筹推进,推动实现卫星遥感监测土地违法问题无须基层填报举证,地方不必层层核实取证,自然资源执法部门可直接依法查处。另一方面,须改变执法理念。自然资源执法工作是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的最后一环,体现在预防、纠偏和反馈三个方面,贯穿于自然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卫片执法则是一种技术手段,违法问题需要基层现场核实、举证销号,体现的是事后整改,一味结果导向易引发简单化、“一刀切”问题。要杜绝唯“技术论”倾向,实现“重痕”到“重绩”,让自然资源执法回到本原本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多样。期待,自然资源执法工作重在日常、严在经常,不断优化完善,让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在人民群众心中更好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