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卫片监测图斑“查”字当头:省级统筹不是放松,谣言止于真相近期,一些自然资源类公众号发出“今年自然资源部不查卫片图斑”的声音,仿佛为某些违规行为开了绿灯,暗示监管的松懈。这种论调不仅严重失实,更是对自然资源监管权威的轻率挑战,对国家土地保护政策方向的严重误读。 自然资源部明确表示,今年的卫片执法工作不仅“查”字当头,更通过“抽查暗访”、“省级统筹下发卫片”等创新方式,让监管更精准、更深入、更具威慑力。所谓“不查”,实属不负责任的误导,我们必须拨开迷雾,还事实以真相。一、铁腕出击:抽查暗访,省级统筹,执法利剑始终高悬自然资源部今年对卫片图斑执法工作进行了显著优化,核心策略是 “省级统筹下发、部级抽查暗访”。这并非弱化监管,而是构建了更为高效、更具威慑力的执法新格局:省级统筹下发:强化属地责任,提升数据时效与精准性压实地方责任: 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接收、处理、下发卫片图斑数据,直接传导压力,明确市、县是核查整改的第一责任人,确保问题“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优化数据流: 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数据流转时间,让地方能更早拿到图斑信息,为实地核查、及时制止和整改争取宝贵时间窗口。精准赋能地方: 省级部门更能掌握省内区域特点和执法重点,可对图斑进行初步筛选或分类指导,使地方核查更具针对性。部级抽查暗访:利剑高悬,确保核查整改真实有效“双随机、一公开”升级: 自然资源部不因省级统筹而缺位,反而强化了监督者的角色。“抽查” 意味着部里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往往是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图斑)进行复核。“暗访”彰显威慑: “暗访” 是关键一招。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插图斑对应的实地位置,查看真实状态。这极大压缩了地方弄虚作假、应付了事的空间,是检验地方核查整改是否“动真格”的试金石。聚焦重点难点: 抽查暗访必然紧盯耕地保护红线(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用地用矿等问题,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结论显而易见: “省级统筹”是优化机制、压实责任,“抽查暗访”是强化监督、确保实效。 两者结合,形成“地方主责主查、中央重点监督”的严密闭环。“查”的力度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精准有力、更具突然性和威慑力。 断言“部里不查”,是对这一新机制核心要义的曲解或无视。
二、剖析“不查论”:谣言因何而起?危害何其深重?“今年不查卫片”这类谣言的出现和传播,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复杂的成因和巨大的危害:可能的成因:对新机制一知半解: 对“省级统筹”的片面理解,误以为部级放手不管,未充分认识到“抽查暗访”的雷霆手段。选择性传播与误读: 个别自媒体为博眼球、吸引特定群体关注,刻意截取政策片段进行误导性解读。“鸵鸟心态”的投射: 部分存在违法问题或整改不力的主体或个人,内心期望监管放松,更愿意相信并传播对其“有利”的消息,聊以自慰。对技术监管的抵触: 卫片执法技术性强、覆盖面广、穿透力深,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自然引起部分违规者的抵触和诋毁。巨大的危害:严重误导公众与市场: 动摇社会对自然资源严格保护政策的信心,可能诱使部分人产生侥幸心理,低估违法成本和监管决心。损害政府公信力: 谣传监管缺位,直接损害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乃至政府依法行政、严格监管的权威形象。干扰正常执法秩序: 可能扰乱地方依法开展的核查整改工作,增加执法阻力。助长违法气焰: 客观上可能给伺机违法者传递错误信号,增加顶风作案的风险。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守法者严格自律,违法者若因谣言误判形势而逃避处罚,将导致严重不公。三、正本清源:卫片执法新机制下的严峻形势与行动指南在“省级统筹+部级抽查暗访”的新模式下,监管形势非但没有放松,反而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更高的要求:对地方政府的考验更直接:责任空前压实: 省级统筹意味着省级政府责任更大,对下传导的压力更实。市县政府是直接责任人,核查整改的时效性、真实性、彻底性面临部级随时“抽检”和“暗访”的考验。“真查真改”是唯一出路: 任何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搞“数字整改”“文件整改”的行为,在部级专业力量的抽查暗访下,极易原形毕露,后果将更为严重(约谈、问责、限批等)。时效要求更高: 省级统筹优化了流程,意味着留给地方核实、制止、整改的时间相对更紧,必须反应迅速、行动果断。对用地用矿主体的警示更强烈:侥幸心理必须彻底摒弃: “部里不查”是痴人说梦。省级核查同样严格,且背后随时有部级“抽查暗访”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违法行为的发现概率和查处力度只会更大。“存量”违法加速清零: 新机制下,对历史遗留问题、存量违法用地的处置力度将持续加大。幻想“躲过风头”或“法不责众”已不现实。“新增”违法零容忍: 对于顶风新增的违法行为,尤其是触碰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的,将面临更快速、更严厉的打击和问责。卫片监测的即时性、抽查暗访的突然性,使得“抢建即拆”“发现即惩”成为常态。四、拨云见日:应对之策与未来展望面对持续高压、不断创新的卫片执法监管,各方应如何应对?地方政府:扛牢主责,真抓实干吃透精神,快速响应: 深刻理解省级统筹和部级抽查暗访要求,建立健全高效顺畅的图斑核查、移交、处置、反馈机制。科技赋能,提升效能: 积极运用实地举证APP、无人机巡查、智能解译等技术手段,提高核查精度和效率。动真碰硬,严查实改: 对确认的违法问题,坚决依法依规查处整改到位,杜绝“宽松软”。对涉及问责的情形,严肃追责。源头预防,疏堵结合: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强规划引导,切实保障合理用地需求,从源头上减少违法发生。用地用矿主体:敬畏法律,合规发展强化法治意识: 深入学习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时刻绷紧依法依规用地用矿这根弦。摒弃侥幸心理: 彻底认清卫片执法“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群众报”的全天候、常态化监管现实,任何违法行为都难逃法眼。严守红线底线: 坚决不触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核心保护区域。项目上马前,务必完善合法手续。积极配合整改: 一旦发现问题,应主动配合调查,积极整改,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媒体与公众:明辨是非,共同监督提升媒介素养: 关注官方权威发布(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官微等),对来源不明的信息,特别是“不查”“放松”等论调保持警惕,多方求证,不轻信、不盲从、不传播。发挥监督作用: 公众可通过12336自然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网络平台等渠道,积极举报发现的违法用地用矿线索,成为卫片执法的有力补充。传播正能量: 媒体应客观、准确报道自然资源管理和执法政策,澄清谬误,宣传守法典型,营造保护资源、依法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结语:查,是永恒的主题;严,是不变的主旋律自然资源部以“抽查暗访”和“省级统筹”的务实创新,再次向全社会传递了清晰而坚定的信号:卫片执法作为守护自然资源家底的“火眼金睛”和“雷霆手段”,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只会更精准、更高效、更具威慑力,绝不会缺席! “今年不查卫片”的论调,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是对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决心的严重误判。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日益迫切的今天,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生态屏障、保障资源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和懈怠。无论是地方政府、市场主体,还是社会公众,都应摒弃幻想,认清形势,敬畏法律,将“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脚下的沃土、头顶的青山和珍贵的自然资源,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卫片执法的利剑始终高悬,“查”字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和粮食安全永不妥协的守护。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