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全国一盘棋”:区域协同背后的标准战

发布时间:

2025-07-07

浏览次数:

7月3日,东莞迎宾馆内,400余位低空经济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人发布了包含37项具体场景的《东莞市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覆盖安全保障、货运物流、公共服务等12个维度。“未来一年,东莞将打造不少于100个示范应用场景。”这句承诺掷地有声,标志着东莞从“制造重镇”向“低空场景之城”的战略转型全面提速。与此同时,东莞与广州、深圳、珠海深化 “空域共享+政策协同”机制,计划构建大湾区低空数字航图、建设广深莞交界处无人机起降综合枢纽、联合制定货运无人机适航认证区域标准。

低空经济“全国一盘棋”:区域协同背后的标准战

01 区域协同,低空经济的破局关键当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单打独斗已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区域协同成为突破空域、技术和政策壁垒的关键路径。东莞的实践只是全国低空经济“一盘棋”布局的缩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布的《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显示,深圳以90.0分位居全国首位,在政策赋能(95.3分)与生态协同(92.3分)维度表现尤为突出。深圳的低空经济优势正在向周边辐射。深圳英武航空已与东莞企业合作开发载重500公斤级货运无人机,计划2026年投入深莞跨境电子元件运输。与此同时,深圳IDEA研究院与东莞交控集团签约,共同推进“低空+高速巡检”场景开发,实现了“深圳技术”与“东莞制造”的深度融合。在珠江东岸加速融合的同时,珠江西岸同样动作频频。今年4月,广州番禺区在广州南站詹天佑广场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 “空中的士”快速出行网络,25处低空起降点同步启用。这一网络以广州南站、番禺区政府、大学城青创汇等枢纽为支点,构建起覆盖商务、文旅、应急场景的三维交通网,形成一条半小时直抵深圳、珠海等城市的“湾区空中走廊”。“空中的士”的成功运营,离不开番禺区多年培育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广州大学城科技园内,既有小鹏汇天这样的行业龙头,也有专注eVTOL的新锐力量震东智飞,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02 标准之战,天空经济的制高点区域协同的深入推进,却面临一个关键瓶颈——标准不统一。当东莞的物流无人机飞向广州,当番禺的“空中的士”飞往深圳,技术标准、适航认证、空管规则的差异成为最大障碍。低空经济要实现从“飞起来”到“用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跨越,核心在于应用场景的落地生根与繁荣发展。而场景落地的前提,是统一标准的建立。今年6月底,苏州率先打响标准之战。在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上,苏州发布了6项低空经济领域地方标准,包括《农田信息无人机采集应用规范》《医疗用品及生物样本无人机运输管理规范》《城市桥梁无人机巡检管理规范》等。这些标准通过发挥地方标准的先行示范作用,加快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高质量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完善,将解决低空应用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东莞发布的37项场景机会清单中,对标准化需求尤为迫切。在低空物流领域,东莞寻求物流无人机尤其是集成飞机、垂起固定翼、多旋翼中大型机运营商、智能物流调度系统开发商、末端接收设施提供商。这些都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松山湖的实践证明了标准的价值。顺丰无人机已在松山湖开通生鲜15分钟直达航线,华为园区工业零部件无人机运输效率提升300%。这些成就背后,是统一标准带来的高效协同。03 协同挑战与机遇区域协同的愿景美好,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空域资源分配难题。当多个城市的无人机同时升空,如何避免“空中堵车”?如何确保安全飞行?东莞与周边城市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计划在广深莞交界处建设无人机起降综合枢纽,作为区域协同的关键节点。同时,广州开通的低空物流走廊已与东莞试点空域实现联动,深圳提供飞行控制系统技术支持,珠海共享海岛物流试飞数据。这种 “空域共享+数据互通”模式,为大湾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大的挑战在于产业政策的区域协调。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研究课题组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与成渝地区已形成低空经济区域增长极,但中西部城市在基础设施配套与产业协同方面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山东的“两核引领、多点支撑”模式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根据《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山东将基本形成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滨州、临沂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到2027年,山东省低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打造省级综合飞行服务站和3个以上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区域协同还面临商业模式的创新挑战。东莞南城街道推出的 “低空+潮流配送” 模式颇具启发——将无人机配送与本地潮玩经济结合,为年轻人提供“分钟级”的潮品空中配送服务。这种跨界融合正在重塑城市消费生态,为低空经济创造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04 未来天空,中国范式随着区域协同的深入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中国低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大湾区低空经济规模2025年预计突破1200亿元,带动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全面升级。放眼全国,东部地区占据65%的市场规模,广州、深圳等城市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中西部地区增速迅猛,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规模增速超30%。在细分领域,无人机物流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突破800亿元,应急救援领域或达1200亿元。东莞的“百场景计划”展现了雄心壮志。未来一年,东莞将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发布场景创新“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在土地、资金、资源要素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建立 “场景专员”全周期服务机制,精准组织系列供需对接会,推动更多好场景、好项目从“种子期”加快迈入“爆发期”。在松山湖,“低空+文旅”场景依托华为云平台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文旅系统:无人机采集景区实时影像,通过5G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生成动态导览图,使游客获得“上帝视角”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制造+场景”的深度融合,正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转载自:低空经济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