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万亿赛道背后的“资本暗战”2025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全国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各地争夺的“新质生产力”核心赛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余省市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3000亿元。北京、上海、深圳、湖北等地更是以百亿级基金为支点,掀起一场覆盖技术、场景、标准的产业生态争夺战。这场战役背后,是地方政府对万亿级市场的野心,更是对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新定义。

一、政策与资本共振:千亿基金如何重塑产业格局?地方基金的“弹药库”北京、苏州、广州等地率先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专项基金,重点投向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基础设施等领域。例如北京市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基金,仅2025年一季度便参与北京航景创新等企业的数亿元融资,推动重载无人机量产。上海虽在eVTOL领域占据全国50%的创新企业,但缺乏政府基金支持导致企业外流风险。2025年初,上海市政协委员陈凯疾呼设立市级产业基金,并提出“以eVTOL为龙头,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国资平台的“生态链”角色以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注册资本9亿元,由机场集团、城建集团等联合成立,核心任务是构建“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四网协同体系。通过建设起降点、低空感知网络等基础设施,国资平台以“筑巢引凤”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跟进,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生态闭环。区域竞争的逻辑粤港澳大湾区聚焦跨境物流与城市空中交通(UAM),长三角依托制造业优势布局工业无人机,湖北则以“空域改革+技术突破”打造“立体强省”。差异化竞争的背后,是地方对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谁能率先形成“技术-场景-标准”闭环,谁就能在万亿市场中占据高地。
二、产业链争夺战:谁在卡位核心赛道?硬件制造:从无人机到eVTOL的国产化突围无人机领域,大疆、亿航智能等头部企业已实现全球领先。2025年一季度,全国低空经济融资事件中,5起资金直接用于无人机研发,如北京航景创新的重载无人机已应用于物流、应急救援。eVTOL商业化进程加速。2025年3月,亿航智能旗下机型获中国民航局“四证”,成为全球首个具备载人运营资格的企业。深圳、合肥等试点城市计划年内开通“空中出租车”航线,票价预计逼近高端网约车水平。基础设施:起降点与“低空大脑”的基建竞赛深圳计划2025年建成1200个低空起降点,浙江规划150个无人机起降场,上海则通过整合龙华机场空域资源,构建市级飞行服务中心。这些设施如同“低空高铁站”,是规模化应用的前提。技术层面,武汉大学研发的“5G+AI”无人机管控平台已实现百万级设备实时调度,上海正探索“低空大脑”系统,通过三维数字地图动态分配航线,目标让“打飞的如打滴滴”。应用场景:从物流到文旅的爆发点物流领域:美团无人机在深圳日均配送超万单,鄂州顺丰基地日均突破10万单,偏远地区运输成本降低50%。2025年二季度,浙江、广东计划新增低空物流航线,推动“干线-支线-末端”三级网络成型。文旅与应急:敦煌无人机灯光秀、深圳湾低空观光等项目预计暑期吸引百万游客;甘肃地震中,无人机集群快速完成灾情侦察与物资投送,验证了低空经济的民生价值。三、挑战与未来:生态争夺战的“胜负手”技术瓶颈与安全焦虑电池能量密度、适航安全性仍是eVTOL大规模商用的关键障碍。2025年全球eVTOL事故率需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内,而公众对“空中坠物”的担忧仍需时间化解。盈利模式与资本依赖当前低空经济企业仍依赖政府补贴,如深圳对eVTOL企业给予每架次500元运营补助。未来需通过数据服务(如航线流量收费)、空域资源租赁等探索可持续模式。国际标准与出海博弈欧美凭借适航认证话语权对中国企业形成壁垒。2025年武汉“全球低空经济论坛”上,湖北推动“武汉—法兰克福”跨境无人机物流试点,意图争夺标准制定权。结语:低空经济的“城市革命”这场千亿基金驱动的生态争夺战,本质是城市发展维度的升维竞赛。当深圳的无人机点亮夜空、上海的“空中出租车”穿梭楼宇、湖北的载人飞行器生产线轰鸣,低空经济已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未来。而最终胜出的城市,必将是那些以资本为杠杆、以场景为支点、以生态为护城河的“立体野心家”。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