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低空经济——城市三维空间的“新战场”当无人机载着外卖从天而降、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20分钟跨越海湾、农业无人机在稻田中精准喷洒时,低空经济已不再是科幻场景,而是重塑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在这场“向天空要GDP”的竞赛中,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指标正从传统的地面经济转向“低空经济密度”——即单位空域内低空经济活动产生的综合效益。这一指标不仅包含产值规模,更涵盖应用场景丰富度、基础设施完善度、政策创新力与技术渗透率,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黄金标尺”。

一、低空经济密度的核心维度1. 场景渗透率: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覆盖”低空经济的价值在于其跨领域融合能力。以深圳为例,2023年低空经济年产值超900亿元,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完成载货飞行60万架次,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分别占全球70%和50%的市场份额1。其场景覆盖物流配送、城市治理、应急救援、旅游观光等多领域,甚至开创了“黄金珠宝空中专线”。这种“场景密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低空经济的韧性与延展性。2. 基础设施密度:空域网络与数字基座的协同低空经济需依托“硬基建”与“软系统”的双重支撑。深圳率先构建“四张网”——基础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并推出全国首个低空智能融合系统,实现空域规划、飞行监管、调度服务的全链路闭环。珠海则通过“云上智城”打造数字空域,构建低空立体交通运营指挥体系。这些基础设施的密集布局,为高密度经济活动提供了底层保障。3. 政策创新力:立法先行与空域开放政策是低空经济密度的“加速器”。深圳2024年实施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明确空域管理、产业应用等细则,并建成无人机测试场等配套设施。广东则计划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超3000亿元,推动城市空中交通、无人体系等试点。政策创新不仅释放空域资源,更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政策高地→产业集聚→场景爆发”的正向循环。

二、低空经济密度的城市实践案例1:深圳——“四网融合”下的立体城市深圳的低空经济密度体现在全链条布局:物流网络:累计开通205条无人机航线,2023年载货飞行86.5万架次,12分钟完成黄金珠宝跨区运输;应急救援:无人机实现200米高空灭火、灾情建模,打造“三分钟侦察圈”;空中交通:开通全国首条eVTOL跨城跨湾航线(深圳-珠海),20分钟完成传统3小时路程。通过“场景+基建+政策”的叠加,深圳低空经济企业数量、专利量均居全国首位,202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较2014年增长16倍。案例2:广州——医疗与制造的双轮驱动广州以医疗物流和高端制造提升经济密度:医疗无人机实现5公斤载重、27公里航程,可在中雨、6级风速下运行,构建“低空医疗通道”;依托亿航智能、广汽集团等龙头企业,搭建研发制造、检测认证、飞行运营的全产业链,预计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超1500亿元。案例3:长三角——5G-A赋能低空安全南京联合企业构建5G-A雷视一体感知体系,规划30余项低空保障场景,实现“看得准、用得起”的广域监管3。浙江绍兴通过无人机网格化部署,动态监控36条河流污染物,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三、挑战与未来:如何提升低空经济密度?1. 突破空域管理瓶颈当前,空域开放仍是最大掣肘。广东曾计划开通的低空航线因审批滞后未能落地,需通过动态划设“空中走廊”、建立统一空域标识等解决。2. 技术标准化与安全治理无人机坠落事故频发暴露安全隐患。需加快5G-A通感一体基站部署,结合AI算法实现自主避障与航线优化。例如,深圳消防利用无人机智能机场构建“空地一体”监管模式,为超高层建筑灭火提供新方案。3. 培育“低空经济+”生态未来,低空经济需与AI、新能源、新材料深度融合。例如,览翌航空研发的eVTOL技术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增材制造技术助力航空器轻量化。
结语:密度决定高度,天空重塑城市低空经济密度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比拼,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体现。从深圳的“四网融合”到珠海的“数字空域”,从广州的医疗物流到长三角的5G-A监管,中国城市正以空域为画布,绘制未来竞争力的新蓝图。正如《联合早报》所言:“低空经济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展翅上腾的新引擎。”在这场三维空间的竞赛中,谁率先提升低空经济密度,谁就能抢占未来制高点。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