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级管理的底层逻辑与政策框架低空空域开放是释放低空经济潜力的核心引擎。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将真高 300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管制空域、监视空域、报告空域三类。其中,管制空域需严格审批,主要覆盖机场周边、军事禁区等敏感区域;监视空域采用 “报备 + 动态监管” 模式,适用于物流、巡检等高频次作业;报告空域则完全开放,允许航空器自主飞行,重点支持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场景。这一分类与国际标准高度接轨。例如,欧洲通过U-Space系统实现无人机与有人机的协同管理,西班牙贝尼多姆市在 2025 年完成的欧洲首次城市环境中 eVTOL 与 12 架无人机联合飞行测试,即依托 U-Space 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空域资源的高效调配。而美国则通过UTMISS 系统(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在洛杉矶、达拉斯等城市试点低空物流航线,2024 年 UTMISS 处理飞行计划超 100 万份,平均审批时间缩短至 5 分钟。国内试点同样成效显著。深圳作为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立法城市,2024 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将 12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 “物流配送专用通道”,允许无人机在划定区域内自主飞行。数据显示,2024 年深圳无人机配送订单量同比增长 80%,美团无人机在龙华区的配送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 40%。
二、分级管理的技术支撑与场景落地分级管理的核心在于数字化空管能力。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构建的 “低空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整合北斗定位、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等技术,实现空域资源的实时可视化管理。该系统已支撑 2025 年 3 月开通的 6 条城际载客航线,将虹桥至苏州太仓港的通勤时间从 1.5 小时压缩至 20 分钟。在基础设施层面,安徽 2025 年新增 30 个低空飞行空域、27 条航线,同步建设 19 座 ADS-B 地面基站和 13 套 VHF 电台,实现空域通信全覆盖。2024 年安徽通航飞行服务站处理飞行计划 6761 份,实际执行 3785 份,同比分别增长 49% 和 72%。重庆则提出 “乡乡通” 目标,计划到 2027 年新建 1500 个通航起降点,通过 “动态管理、灵活转换” 的空域使用模式,满足农业植保、医疗急救等场景需求。典型场景应用进一步验证分级管理的有效性:医疗急救:深圳坪山区试点 “空中 120”,在管制空域内开通 3 条固定航线,2024 年累计完成 127 次紧急转运,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物流配送:顺丰丰翼科技在安徽芜湖建立 “低空物流走廊”,利用监视空域开展跨城配送,2025 年单日最高配送量突破 5000 单,成本较传统运输降低 30%。城市管理:上海杨浦区部署 “中移凌云” 无人机管控平台,通过 5G-A 通感一体技术实现对 300 米以下空域的精准监管,2024 年识别并处置违规飞行事件 23 起。
三、分级管理的挑战与突破路径当前分级管理仍面临三大瓶颈:法规滞后:现行《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未明确空域分级的具体标准,导致地方执行尺度不一。例如,乐山夹江获批的 1000 米以下空域使用权,与深圳 120 米以下的物流通道存在显著差异。技术壁垒:低空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全国仅 58% 的县域实现 4G 信号连续覆盖,制约无人机规模化应用。中国移动计划 2025 年建成 5000 个低空通信基站,重点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安全风险:2024 年全国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 12 起,主要集中在机场周边管制空域。深圳通过 “UTMISS + 公安天网” 联动机制,将违规飞行处置效率提升至 90%。突破路径需从三方面发力:标准统一:推动《低空空域管理使用办法》立法,明确三类空域的垂直高度、管理主体和审批流程。重庆已启动地方立法,计划 2025 年出台《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技术创新:推广 “空天地” 一体化监管体系,例如安徽的 ADS-B 基站与气象雷达融合系统,可将空域容量提升 5 倍。生态构建: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如深圳的 “低空经济产业联盟” 已吸引 1730 家企业参与,推动空域资源交易、保险等衍生服务发展。
四、分级管理的未来趋势与产业价值展望 2030 年,分级管理将推动低空经济进入 “精准化、规模化、智能化” 新阶段:空域分层精细化:300 米以下开放给无人机物流、城市交通,300-1000 米用于通航旅游、应急救援,1000-3000 米作为战略储备空域。管理模式智能化:基于 AI 的空域动态分配系统将普及,例如欧洲 U-Space 的 “冲突检测算法” 可处理每小时 10 万架次的飞行需求。产业生态协同化:低空经济规模预计突破 3 万亿元,其中无人机物流占比 45%,城市空中交通占比 28%,应急救援占比 12%。案例延伸:合肥新桥机场:2025 年开通全国首条 “低空快线”,利用管制空域实现无人机与民航客机的错峰起降,单日保障能力提升至 200 架次。珠海金湾: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引入亿航智能 eVTOL 生产线,预计 2026 年实现年产 500 架飞行器,带动上下游产值超百亿。
五、结论与建议低空空域分级管理是低空经济发展的 “基础设施”。建议:政策层面:加快《航空法》修订,明确空域资源的产权属性和交易规则。技术层面:建设国家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实现空域数据跨部门共享。产业层面:设立百亿级低空经济基金,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和场景示范。通过分级管理的持续优化,我国有望在 2030 年前建成全球最大的低空经济市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