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怎样精准施策?

发布时间:

2023-10-29

浏览次数:

◆杜焱强 周俊秀 范卫朝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多、点位分散、处理工艺复杂多样,容易导致出水达标率低、管理难度大、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怎样实现立足实际又精准施策,这是当前较大的实践难题。


笔者日前赴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等地开展调研。调研发现,因地制宜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建设方案应“一村一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核心是因地制宜,即需制定符合村庄自身条件的建设方案。方案制定者要组织相关人员实地考察调研,从整体上掌握村庄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生活污水特点等情况。充分倾听村民的声音,了解村民想法和需求,为制定方案提供基础的信息和数据。多方主体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及政策环境,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和策略,并通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各村的项目选址、工艺路线和建设模式等完备方案,而不是笼统地通过招投标解决问题。


二是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是困扰农村生活污水可持续治理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主体各尽其职、各尽其用。县(市、区)党委政府作为管理和责任主体,要为其他参与主体提供制度保障和监管约束,特别是要进行整县谋划而不是分散推进。法人主体(企业)作为实施主体,要完成工艺方案的设计、设备设施的专业化建设、运维工作及合同规定的其他工作职责。村集体作为落实参与主体,要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解决村民之间、村企之间的矛盾纠纷。最终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法人主体实施+村集体参与”的治理机制。


三是处理技术要适宜且低成本。治理有效和资金短缺往往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矛盾点,化解矛盾的重点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适宜的,二是低成本的,其基础是深入基层进行扎实调查研究。适宜性要求深入了解不同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结合农村差异化采用本土化的处理技术。成本低廉不代表着技术差,强调的是在符合农村科学实际基础之上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更有助于村民接受和技术的推广。


四是农民群体要参与全过程。农民是否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过程直接影响长效治理效果。基于此,决策阶段要搭建乡贤、村委等有影响力人员的沟通平台,通过乡贤、村委等有影响力人员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让“关键人”了解生活污水建设方案、完善多方筹措资金机制。建设和维护等阶段,要充分发挥“公司+村民”的协同作用,将部分工作分配给村工匠,部分党员代表做好相关工程设计的群众监督,聘用农村贫困家庭农民在运维公司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日常生活污水运维工作,最终强化多方村民的责任意识,共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转载自:中国生态环境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