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风口到产业风暴:低空经济的冷思考与热机遇

发布时间:

2025-11-06

浏览次数:

2024年初,一条消息震撼了整个低空经济圈:深圳-珠海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首飞完成,将两地2.5-3小时的地面行驶时间缩短至20分钟。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随着中央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政府纷纷布局,社会资本蜂拥而至,一场低空产业风暴正在酝酿。然而,热潮之下,我们需要冷思考:这片新蓝海是短暂的政策风口,还是真正能起飞的产业革命?政策红利密集释放,低空经济站上风口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政策风口到产业风暴:低空经济的冷思考与热机遇

今年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定调之下,各地争先恐后出台配套措施。深圳计划到2025年低空经济产值突破1000亿元;安徽提出到2025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湖南目标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低空经济,一场没有硝烟的“低空竞赛”已经拉开帷幕。民航局随后发布《关于完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形成“安全、高效、顺畅”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为“飞起来”提供了法律保障。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是中国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甚至有望达到2万亿元。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低空经济不只是“飞行汽车”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低空经济等同于“飞行汽车”,但实际上,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在深圳-珠海航线首飞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开通全球首条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跨海跨城航线。无人机物流配送更是早已走进现实——美团在深圳的无人机配送航线已超过20条,完成用户订单超25万单;丰翼科技在深圳宝安区的无人机快递配送服务,已实现同城即时达。在农业领域,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已服务全球超过100万农户,累计作业面积达到14亿亩;在电力巡检领域,大疆的行业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的线路巡查,效率提升5倍以上。工业级无人机正在成为基础设施检测的标配工具。上海复亚智能的无人机全自动巡检系统已在全国200多个项目点部署,实现了对电网、光伏、桥梁的智能化巡检。从物流配送到载人交通,从农业植保到电力巡检,低空经济正在构建一个立体的应用网络。产业链条初具雏形,制造与服务并进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正在形成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到运营服务的完整生态。在上游,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正在研发适用于航空领域的高能量密度电池;芯片企业华为云推出了盘古气象大模型,为低空飞行提供精准气象预警服务。中游整机制造领域,除了亿航智能已获得全球首张eVTOL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外,小鹏汇天的陆地航空器X3也在去年完成了首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超过30家eVTOL整机研发企业。下游的运营服务市场同样蓬勃发展。深圳美团低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已获批在深圳等地开展无人机外卖配送业务;中信海洋已在全国布局2000多个无人机飞行服务网点。支撑这一切的是基础设施企业。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翼飞”网络管理平台,已为全国超过80万架无人机提供实时联网服务;深圳星逻智能研发的无人机AI分析平台,实现了巡检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冷思考:繁荣背后的挑战与泡沫低空经济热度空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当前eVTOL的电池能量密度仍不足以支撑长距离飞行,安全性、噪音控制等技术难题尚未完全解决。适航认证标准体系仍在完善中,核心零部件如飞控系统的自主化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起降场、充电桩、低空通信、监视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刚刚起步。据统计,全国规划的起降场数量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巨大缺口。空域管理挑战严峻。 尽管空域分类管理已在推进,但低空空域的使用效率、协同运行规则等仍需细化。有人机与无人机、各类无人机之间的融合运行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商业模式尚待验证。 除了政府补贴项目,真正能自负盈亏的商业应用仍然有限。高昂的制造成本与有限的载重能力,使得无人机物流的经济性仍面临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地区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苗头,产业链同质化竞争风险加剧。有业内人士直言,当前低空经济存在“重制造、轻应用”、“重硬件、轻服务”的倾向。理性发展:从风口到长久产业的路径要让低空经济从政策风口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风暴,需要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差异化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各地应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可聚焦整机与核心部件研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优先发展低空旅游;物流需求旺盛的地区可探索无人机配送网络。应用牵引带动技术创新。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低空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农业植保、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已具备商业价值的领域应优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 起降场网络应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等新基建应统一标准、统筹建设,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安全底线不可逾越。 必须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安全监管,特别是针对城市空中交通等高风险应用,安全标准应从严制定。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动力学专家刘大响指出:“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我们要保持战略耐心,尊重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技术、安全、经济性等问题。”结语低空经济不是短暂的风口,而是一场持久的产业变革。它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熟、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应用的漫长过程。对于从业者而言,既要抓住政策机遇,也要尊重产业规律;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看到市场潜力,也要识别泡沫风险;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既要积极引导,也要避免过度干预。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低空经济必将重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的是热情与理性并存,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只有经过冷思考,才能真正抓住低空经济的热机遇。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