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机配送血液标本到跨省载客航线,从高原无人机检验到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关键阶段。通航直升机从南通起飞,48分钟直达上海浦东;成都的“熊猫专线”让游客17分钟穿梭于两大熊猫基地之间;丽江的无人机7分钟内完成医疗标本跨院区配送......这些不久前还被视为科幻场景的画面,如今已成为中国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日常图景。2025年以来,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态势日益清晰,正朝着万亿元级市场迅猛迈进。

01 政策系统布局:构筑产业发展基石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同频共振,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5年,低空经济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出台配套措施,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天河区近期出台的“低空经济11条”尤为引人注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乃至人才培养提供全链条支持,最高补贴额度达2000万元。云南省则创新性地建立了“五位一体”发展框架,集省级专班、专项政策、重点园区、场景清单和运营平台于一身,推动低空经济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02 产业链全景:上下游协同发展中国低空经济已形成覆盖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中游整机制造、下游运营服务与应用场景的完整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与中游基础设施环节虽是产业链自主可控与价值提升的关键。下游运营服务企业数量占比约28.22%,成为市场创新与场景落地的主力军。从企业生态看,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达18.5万余家,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80%,成为市场创新与场景落地的主力军。企业空间分布呈现“东密西疏、南强北稳”的特征,广东、江苏、山东、四川等省份成为企业集聚高地。
03 应用场景拓展:从示范到规模化低空经济的价值最终通过应用场景实现。目前,“低空+工程”、“低月+农业”、“低空+科研”成为三大重点方向,但创新远不止于此。在医疗领域,丽江构建了低空医疗物资配送网络,将院区间的物资转运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7分钟,日均起飞约20架次,总里程超6330公里。这条全国首条高原低空医疗物资配送航线,不仅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还节约了多院区重复建设检验室的成本。在电力巡检领域,丽江供电局的无人机巡检缺陷检出率超过90%,常规周期性巡视、测温等工作已基本由无人机替代。在城市交通方面,长三角开通的崇川至浦东低空直升机航线,将135公里的行程缩短至48分钟,票价为698元,将两地通行时间压缩至地面最快交通方式的约30%。美团无人机业务则已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开通55条航线,累计完成订单超52万单,展示了城市物流配送的规模化应用潜力。在文旅领域,川渝首条低空航线“熊猫专线”成功试飞,17分钟连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都江堰熊猫谷,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观光体验。04 区域发展特色:梯度格局加速成型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低空经济已形成明显的梯度发展格局。华东地区以29.3%的占比位居首位,华南地区紧随其后占23.34%,两大经济圈合计汇聚超五成行业资源。华东地区以上海、江苏为代表,重点发展低空交通服务体系。崇川-浦东航线的开通,正是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具体实践。华南地区则以广东为核心,依托其制造业基础,构建“制造+应用”双轮驱动模式。深圳作为“无人机之都”,其无人机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建设低空交通走廊。西南地区依托独特的地形和空域条件,开辟差异化发展路径。云南省致力于打造“高原无人机制造集聚地、低空飞行多元应用基地”。丽江无人机综合验证基地的建设,将为高海拔无人机提供检验检测、适航认证服务。05 挑战与机遇:迈向万亿级蓝海尽管发展迅猛,低空经济仍面临核心技术自主化不足、空域管理协同效率低、基础设施标准化滞后、商业化落地难等挑战。然而,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中央财经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更为乐观地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将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公布的“512”低空起降设施网规划,将兴建5个大型起降场、10个中型起降场、200个微型起降场。云南低空飞行运营服务公司的成立,将建设并运营“云南省低空智能网联系统”,为全省低空飞行提供“一网一站式”服务。低空经济不再只是风口的概念,而是已经形成了清晰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新兴产业。从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到各地政府的精准施策,再到企业的市场化探索,一条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发展的路径已经铺就。随着更多应用场景的涌现和商业模式的成熟,低空经济正展翅高飞,驶向万亿元级新蓝海。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