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无人机非法入侵、"黑飞"扰航等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传统地面安防系统已难以应对来自空中的挑战,城市安全迎来全新课题。"低空+安防" 正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融合先进探测技术、人工智能和立体化组网模式,构建了一张看不见的低空防护网。

01 低空安防的紧迫性:从"黑飞"扰航到恐怖威胁随着无人机技术门槛降低和价格亲民化,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安全隐患:无人机闯入机场净空区导致航班延误、在敏感区域偷拍窃密、甚至被改造为攻击性武器。传统安防系统主要针对地面威胁设计,对低空目标存在 "看不见、辨不清、打不着" 的痛点。肉眼观察和地面巡逻难以覆盖广阔空域,缺乏有效手段对无人机进行及时探测和处置。02 技术创新:从探测到打击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低空立体防控系统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精准探测、智能识别和有效处置。当前最先进的解决方案已经实现了全流程闭环操作。西安知语云科技打造的探测打击一体化系统,通过 “感知-识别-拦截” 全流程闭环设计,将反制响应压缩至毫秒级。该系统采用“雷达预警+光电识别”双模架构,雷达模块构建360度立体监测网,即便对0.01m²反射面积的微型无人机,仍能保持0.5米的识别精度。多波段协同探测构成了低空安防的第一道“保险”。先进系统融合雷达、可见光、多光谱红外等多元探测技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全方位监控。雷达模块如同“透视眼”,360度广域扫描可同时追踪多个目标,即便遭遇云层雾霾,仍能保持98.7%的探测精度。在打击环节,梯次打击链实现“发现即摧毁”。系统搭载10KW脉冲激光器,通过“光子聚焦”算法,在1000米距离将光斑压缩至1毫米,650米内可瞬间熔毁无人机电池组。03 实践案例:城市级低空安防体系的多场景应用各地正在探索低空安防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形成了多种创新模式。内江市首台空地一体无人巡防车在主城区启动投运场景测试,标志着城市在智慧警务、精细化管理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这种“地面巡防+空中侦察”的立体协同模式,为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升级注入新动能。连云港市公安局围绕无人机赋能警务实战方向,不断创新警情处置、交通管理、巡防管控等场景应用,打造了空地融合、实战导引、智慧赋能的低空警务新局面。2025年,连云港公安共出动无人机5000余架次,参与预警处置治安、交通等风险事项1000余起,协助救助群众400余人次。福州市启用的“福智巡”低空无人机政务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实现了“城市全域覆盖、分钟级智能响应”。该平台规划部署180台套无人机起降点,覆盖福州全域1.2万平方公里,不管是城区还是县域,无人机5分钟内可达现场。04 系统集成: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低空立体防控的关键在于系统集成和全域协同。单一技术的突破无法形成有效防护,需要将多种技术整合成网络化体系。南京市交通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与华设设计集团联合开发的 “‘空—天—智’网一体化交通运输执法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构建了一个集“空中无人机巡查、地面万物互联、后台智慧大脑”于一体的立体化执法网络。该项目以“智慧感知·精准执法”为核心理念,解决了传统固定点位监控的盲区问题。在大型枢纽、重点路段或应急保障中,无人机能够快速部署,实施大范围空中巡查与动态追踪,形成灵活机动的“空中执法力量”。成都市新都区国资国企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为抓手,创新“主业引导+技术驱动+市场运营”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他们通过在目标区域分散式部署低空无人机固定机巢装置,依托“飞行平台+算法平台+飞行调度中心”三位一体运行架构,有效贯通空地感知源联系,实现超广覆盖范围的空地巡检一体化作业。05 挑战与展望:低空安防的未来发展路径尽管低空安防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标准不统一、空域管理法规不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低空安防系统将向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将不断优化,实现更精准的目标识别和意图判断;5G/6G通信技术将提供更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区块链技术可能用于身份认证和飞行追溯。长虹佳华与长虹零八一联合申报的《全要素空地一体化通感系统平台》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未来发展的范例。该系统已在浙江省衢州市成功部署,集成低空空域管理、低空安全防御管理及空地通感一体政务系统三大核心模块,实现上千平方公里低空空域飞行的“可管、可防、可控”。该系统通过提升低空空域使用效率与安全性,促进空域开放与合规利用,推动“安全-飞行-应用-生态-发展”的低空循环发展。低空安防不再只是单一设备的技术突破,更是覆盖生态环保、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等全域服务体系。天上有“眼睛”,云端有“大脑”的城市低空立体防控时代已经到来。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