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疆域。随着政策、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中国低空经济正在构建从研发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闭环,开启万亿级市场空间。低空经济不再只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从2023年的5059.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702.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8500亿元,2026年有望实现万亿级跨越。这个快速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形成覆盖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和保障体系的完整产业链。

01 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引领产业生态低空经济已经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明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改委专门设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中国民航局也成立了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首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5年2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明确“划分空域应当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空域资源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02 产业链条:从制造到服务的闭环构建低空经济形成了涵盖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和保障体系的完整产业链。在基础设施环节,各地创新推出多样化起降设施,如广州在商业楼宇顶层建设垂直起降场,武汉部署128台无人机自动机库,形成“分布式基础设施网络”。飞行器制造领域呈现“无人机领跑,eVTOL追赶”的格局。2024年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数量达198.7万架,在农业植保、物流运输等领域大规模应用。亿航智能、小鹏等企业在eVTOL领域取得突破,小鹏“陆地航母”模块化飞行车于2024年11月完成首次公开飞行,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运营服务成为产业价值释放的核心环节。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在广州、深圳率先启动,开通市内及城际低空客运航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交通走廊。03 技术突破:人工智能赋能低空飞行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产业升级。AI技术已经使无人机从“单机制造”升级为“智能运营”,利润区向后端转移。以物流无人机为例,硬件毛利率<18%,但“路径规划+流量运营”数据服务毛利率可达55%以上,吸引资本密集布局SaaS与数据平台。在感知技术方面,多源传感器(视觉、毫米波、激光)+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已在城市复杂光照下实现95%以上识别准确率。决策系统也取得重大进展,分布式强化学习+博弈论用于空域调度,深圳试验系统支持千架级无人机同时起降,冲突检测准确率99.9%。04 场景创新:从政务应用到商业消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四川彭山区在水利、交通、卫健三个领域率先突破,推动低空政务应用落地。彭山区水利局通过无人机实现水库、河道实时监控与精准取证,将龚家堰水库巡检时间从人工1至1.5小时缩短至10至15分钟,效率提升超过80%。四川梓潼县以“潼域”应急森防数字孪生防护系统为起点,利用低空网联无人机开展森防常态巡查、异常核查、AI识别和自动灭火等工作。该体系将日常巡查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烟火预警查证由20分钟缩短至2分钟,单次巡查成本从400元降低至50元。物流配送领域,截至2025年8月,美团无人机配送已覆盖深圳、上海等6城、累计订单超280万单;AI动态航迹规划使平均配送时间较地面骑手缩短28%。05 区域实践:因地制宜发展模式全国31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广东省构建“1+3+N”发展平台,计划到2026年实现3000亿元产业规模,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格局。湖南省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创新构建了“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已分类划设179个空域和97条常态化低空目视航线。安徽省借助长三角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优势,聚焦芜湖、合肥两大核心城市,全力构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06 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低空飞行的基石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各地正在加快建设低空智联网,如广东省推动5G-A、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融合,构建覆盖全省的低空通信、导航和监视网络。通信保障方面,全国已建成5G基站超425万个,330余个城市启动5G-A网络部署,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了连续通信覆盖。日照市土发集团开发了低空综合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时空基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低空运行态势实时感知、飞行活动一体化智能监管和空域资源动态优化配置。该平台在技术层面向上可对接国家级、省级平台,向下可延伸至区县、各委办局政府级、企业级数据端,实现全市域空域协同管理、飞行计划审批、智能路径规划等功能。07 挑战与突破:打通最后瓶颈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在技术层面,复杂环境可靠性、AI算法在偏远/极端区域的数据稀缺、硬件算力“卡脖子”等问题亟待解决。法规方面,空域分级、AI责任主体、数据主权与隐私保护存在“三缺”——缺专门法、缺统一标准、缺国际互认。人才缺口也相当严重。全国低空+AI复合型人才缺口约15-20万,高校“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2025级首批招生规模不足2000人,远低于行业需求。基础设施方面,低空雷达、5G-A/6G专网、北斗增强基站尚未形成连续覆盖,导致AI在线推理与OTA升级体验差。面对这些挑战,国家正在构建“政策-技术-场景-资本”协同机制,同时积极应对eVTOL技术成熟度不足、消费端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待探索等问题。四川梓潼县的无人机群以精准的轨迹掠过翠云廊上空,守护着千年古柏的生机;深圳无人机在空中配送订单量已超过280万单;彭山区水利局的无人机将水库巡检时间缩短了80%以上。这些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正在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完整闭环。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场景应用、服务运营,低空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常态化,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天空与地面协同发展的全新经济生态,一个万亿级产业正在加速形成。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