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规落地,基层卫片执法迎重大变革:从“图斑驱动”到“责任驱动”

发布时间:

2025-09-09

浏览次数: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规落地,基层卫片执法迎重大变革:从“图斑驱动”到“责任驱动”2025年10月1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将正式施行,这一标志性政策的落地,正在深刻改变我国耕地保护的执法格局。尤其对于基层卫片执法工作而言,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执法理念、流程和责任的全面重构。一、政策变革:从“图斑驱动”到“责任驱动”过去多年,卫片执法工作形成了“定期下发图斑—县级核查举证—省市判定—县级整改—省市审核”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大量违法用地问题,但也带来了基层负担过重、重复举证、应付检查等弊端。“2023年卫片执法的强度显著增大,且卫片来源杂乱,多渠道随有随发,基层的压力特别大。”一位基层自然资源执法人员坦言,“可能会因为一个地块去农户家10来趟,每天都在准备资料、拍照举证。”自然资源部媒体座谈会宣布“不再集中下发疑似变化图斑”,这一变化看似减轻了基层负担,实则对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执法模式从过去的“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发现”,从“图斑驱动”转变为“责任驱动”。二、技术升级:高精度监测与数据整合成为关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强调数据共享与动态监管,要求将永久基本农田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


这对卫片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高精度遥感影像应用将成为常态。基层执法部门需要具备处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能力,定期自主提取变化图斑,及时发现违法线索。这对于技术设备和人材队伍都提出了挑战。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变得尤为重要。永久基本农田数据需要与高标准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规划等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才能准确判定图斑合法性。如江苏省的做法所示,县级部门需要共享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数据,卫片执法可借此快速验证项目合规性。AI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效率。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疑似违法用地类型,减少人工筛查工作量。但这需要大量标注样本训练模型,对基层部门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三、责任重构:执法闭环与跨部门协同政策实施后,卫片执法的责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责任主体更加明确。《管理办法》规定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负总责,执法人员对图斑合法性判定结果负责,省级部门对数据成果质量负总责。这种责任明确化倒逼各级部门提高执法准确性。跨部门协同机制成为必须。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部门需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这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互通。如福建省厦门市的案例所示,城投公司垫资实施土地一级开发被通报,政策实施后此类项目的合法性判定需更加严谨,需要多部门共同认定。执法闭环管理要求更高。从发现、制止、查处到整改反馈,需要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特别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政策要求持续监管,防止“只管新增、不理旧账”。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深井村委会挖砂破坏永久基本农田案就是典型例子,卫片执法需纳入长期监管,确保整改到位。四、基层挑战: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政策变革给基层执法带来多重挑战:技术适配压力:高精度监测与数据共享要求基层升级技术手段,但部分地区面临设备与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市、县执法体制改革后,自然资源执法队伍撤销,执法人员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新技术要求。流程调整成本:合法性判定标准细化,需基层执法人员重新熟悉政策,可能导致初期核查效率下降。同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转变,需要重建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跨部门协调难度:自然资源与农业农村部门协同机制需时间磨合,数据共享可能存在滞后。特别是在乡镇层面,部门分割问题更为突出。面对这些挑战,基层部门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技术培训与设备升级:组织执法人员参加卫星遥感、AI分析技术培训,提升图斑判读能力;配备高精度卫星影像接收设备,确保数据实时更新。流程标准化建设: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卫片执法操作手册》,明确合法性判定标准与调整审核流程;建立“图斑核查-部门协同-整改反馈”闭环机制。跨部门协同平台搭建:开发基层卫片执法协同系统,实现部门间数据实时共享;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执法中的难点问题。考核与激励机制创新:将卫片执法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与耕地保护补贴挂钩;对查处重大违法案件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五、未来路径:从“卫片执法”到“智慧监管”展望未来,卫片执法工作将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省级主导的两种模式:可能形成“只提不发”和“只发不报”两种模式。前者由省级直接组织实地核查判定,对确定的违法问题交县级查处;后者则只作为问题线索下发市县,不要求系统填报举证,由县级自行处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地面传感器,形成多层次监测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早发现、早制止”。社会监督机制完善:通过公众举报、媒体监督等方式,拓宽违法线索来源渠道,减轻单纯依赖技术手段的压力。差异化监管策略:根据地区特点和历史违法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高执法效率。结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不再集中下发卫片图斑不是放松监管,而是转变监管方式,推动基层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政策变革的背后,是国家对粮食安全底线思维的强化。唯有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保有足够规模的耕地,才能将粮食饭碗端稳端牢,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基层执法部门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主动适应变化,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切实履行好耕地保护职责,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时间将检验一切,但行动是最好的答案。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基层卫片执法工作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