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然资源执法没有专业队伍:变更调查成果的“实战”作战手册基层自然资源执法,常被戏称“千条线穿一根针”。尤其当专业执法队伍缺位,巡查力量薄弱,违法线索发现难、核查慢、处置滞后的问题更为突出。但你是否知道,有一项年复一年、默默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自然资源变更调查,其成果恰是破解“无队伍执法”困境的利器?变更调查成果并非尘封档案,而是动态更新的“执法富矿”。 每一处新增的建设用地、消失的耕地、扩张的林地边界、异常的采矿痕迹……这些海量变化信息,正是违法行为的潜在“足迹”。当专业队伍缺席,学会精准挖掘、高效利用这些“富矿”,便能弥补巡查盲区,实现“技术代步”。

一、读懂“调查语言”:从图斑变化中嗅出违法线索变更调查成果的核心载体是年度变更图斑。图斑属性中的“变化类型”是执法线索的“第一道筛网”:1. “非农化”类图斑:违法用地“重灾区”耕地变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 重点核查:有无合法审批手续?设施农用地是否真实用于农业生产,有无超标准硬化、变相用于非农经营(如餐饮、住宿、加工)?是否为“大棚房”死灰复燃?耕地变林地/园地? 警惕“虚假绿化”掩盖违法占地本质。核查是否在耕地上违规种植树木或果树,是否属于以“退耕还林”名义行非法占地之实。耕地变坑塘水面?重点核查:是否属于合法的农业结构调整(需备案)?是否存在以“水产养殖”为名,行非法取土、挖沙、采矿之实?是否属于破坏耕作层的挖塘行为?2. “非粮化”类图斑:耕地用途的“变脸”耕地变园地/草地? 核查是否在永久基本农田或优质耕地上违规种植果树、草皮等经济作物。关注是否存在套取补贴的虚假行为。3. 建设类图斑的“异常生长”:超出审批范围的建设?将图斑边界与合法审批红线叠加,极易发现“批少占多”、“批东建西”等超占、移位问题。未批先建?无任何合法审批手续,直接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或未利用地上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变更图斑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建设图斑。临时用地“超期服役”? 核查临时用地批准期限,图斑上持续存在的临时建筑或硬化场地可能已逾期。4. 矿产类图斑的“诡异变形”:疑似非法采矿点?在非合法矿区范围内,突然出现裸地、坑塘、碎石堆积等特征图斑,尤其是在林地、草地或未利用地区域。越界开采?将开采活动形成的图斑(如裸露面、堆场)与采矿许可证范围叠加,发现超越许可边界的行为。5. 生态敏感区图斑的“伤疤”: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新增建设? 核查是否属于允许的科考、管理等必要设施?是否存在违规旅游开发、地产项目?河流、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的新增构筑物或挖填?核查是否影响行洪安全、破坏水生态。二、无队伍如何“落地查”:构建高效核查“轻骑兵”网络技术线索需要实地验证。没有专职执法队伍,必须创新机制,发动“群众战争”:1. “网格+图斑”:责任到人,精准定位深度融合网格化管理:将变更图斑按位置精准落图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自然资源监管责任人(可由乡镇干部、自然资源所人员、村干部担任)。“一斑一单一图”工作法:“一斑”: 将筛选出的高度疑似违法线索图斑单独列出。“一单”: 制作《变更调查疑似违法线索现场核查单》,包含图斑编号、位置(精确到村组、小地名)、影像截图(变化前后对比)、变化类型描述、核查重点指引(如查什么、怎么看)。“一图”: 提供清晰的带坐标的地形图或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可手机离线地图APP定位),标注图斑精确位置。操作要点:任务派发扁平化、快速化。利用微信群、政务APP等方式,将“单”和“图”直接推送给对应网格员。核查时限明确(如48小时内初步反馈)。2. “简易核查法”:赋能非专业人员“三看三问”口诀:“看现场”: 是否与影像上看到的变化一致?是否有新建、开挖、堆填、破坏植被等痕迹?“看用途”: 现场实际在做什么?是否与土地现状或规划用途相符?(如影像显示“耕地变建设”,现场是厂房还是农棚?)“看证件”: 要求现场负责人出示用地、用矿、规划、建设等审批手续(拍照记录)。无手续或手续明显不符,即为重大线索。“问业主”: 谁在建设/开采?何时开始?做什么用途?有无手续?(做好记录)“问村组”: 向村干部或周边群众了解情况,印证业主说法,了解历史背景。“问来源”: 建筑砂石、土方等材料从哪里来?(可能指向非法采矿或取土)。“拍照取证ABC”:A(全景): 拍摄能反映整体变化情况、周边环境的照片/视频。B(近景细节): 拍摄建筑物、构筑物、挖掘面、堆料、设备、破坏的植被耕地等细节。C(关键证据): 拍摄现场发现的可能与违法行为相关的物品(如工程车辆车牌、设备铭牌)、人员活动。D(定位): 手机拍照开启GPS定位功能,或使用地图APP标记位置截图。提供简易“影像特征-违法类型”对照卡: 制作图文并茂的小卡片或电子文档,帮助网格员快速将现场看到的情况与可能的违法行为类型联系起来。3. “众包协查”:巧借公众“千里眼”设立有奖举报专项通道:结合变更调查发现的区域性、类型性高发问题(如某区域集中出现耕地“非粮化”图斑),向社会公众发布带有具体位置和影像特征的“悬赏举报”信息,鼓励知情者提供线索和证据(照片、视频)。小额奖励,重在参与。“随手拍”嵌入地方政务APP: 在本地广泛使用的政务或生活服务APP中,增加“自然资源违法线索随手拍”模块,方便群众在发现疑似问题时(可与变更图斑无关),即时拍照上传定位。后台与变更图斑库进行空间比对,互为补充。三、联动破局:以“技术证据链”撬动联合执法单打独斗难成事,尤其在力量不足时,联动是关键:1. 内部融合:调查监测与执法的“无缝焊”建立“监测-核查-立案”快速通道: 变更调查承担部门(如调查监测股/中心)在年度变更或季度监测中发现的重大、紧急疑似违法图斑,直接推送至执法负责人员(或分管领导),跳过冗长流程,立即启动核查和立案程序(如有)。利用调查部门的专业技术,对复杂图斑进行初步研判。“技术鉴定”支撑: 对于涉及耕地破坏程度、非法开采量等专业技术认定问题,执法机构可委托调查监测部门利用变更调查历史影像、测绘技术等进行初步测算或出具技术意见,作为案件办理的重要支撑。2. 外部协同:打好“组合拳”“田长+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向田长、林长“吹哨”: 将涉及耕地、林地的重大违法线索同步通报给相应层级的田长、林长,推动其在各自体系内督办,形成内部压力。向公安“借力”: 对涉嫌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采矿罪、破坏自然保护地罪等刑事犯罪的线索,在初步核查掌握基本证据后,立即通报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利用其侦查手段固定关键证据、控制嫌疑人,解决执法机构无强制手段的困境。检察监督“助攻”: 对疑难复杂、久拖不决、可能涉及监管失职渎职的案件,主动通报检察机关。借助检察建议、公益诉讼等手段,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履职或推动案件查办。法院衔接“闭环”: 对需要申请强制执行(如拆除、没收、罚款)的案件,提前与法院沟通案情,确保强制执行效率。探索对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形成震慑。“联席会议+信息平台”固化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自然资源执法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设区域性的自然资源违法线索信息共享与案件协同处置平台,实现变更调查成果、网格核查信息、部门移送线索、案件办理进展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闭环管理。四、锻造“证据链”:让技术线索“站得住脚”变更调查成果是起点,形成闭环证据链才是关键:1. 影像证据的“固证”与“增强”:时间序列对比:收集线索图斑变化前、变化中(如有可能)、变化后(即变更调查时点)以及核查时点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制作清晰直观的对比图,证明变化的持续性和非法状态。坐标定位精准:确保图斑边界坐标精确,并与实地核查定位(手机定位、RTK测量点)精确匹配。坐标是空间定位的核心证据。来源合法权威:明确标注所使用影像的获取时间、来源(如国产高分系列、吉林一号、WorldView等商业卫星)、处理单位,必要时可请调查监测部门出具正式的影像变化情况说明。2. 现场核查证据的“补强”:核查单与影像互证:网格员填写的核查单(描述、初步判断)必须与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相互印证,共同指向同一事实。照片视频要清晰反映关键特征。关键物证与人证:收集现场发现的与违法行为直接相关的物品(如非法开采的矿产品、施工设备铭牌照片)、对当事人、知情人的规范询问笔录(即使由网格员初步询问,也需记录关键信息)。“技术+实地”报告: 最终形成一份简明的《变更调查违法线索核查认定报告》,包含:线索来源(图斑编号、影像截图)、现场核查情况(时间、人员、地点、所见所闻、照片视频索引)、与影像变化的对应关系分析、初步违法性质判断、建议下一步处理意见。3. 法律适用的“精准锚定”:对照法条:基于形成的证据链,精准对应《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等具体条款项。明确主体与责任:通过调查,明确违法行为的实施主体(个人、企业、单位)以及可能的监管责任主体(如对设施农业备案监管不力的部门)。结语:无人,并非不可为没有浩浩荡荡的执法队伍,不等于自然资源秩序无法维护。自然资源变更调查,这项年度常规工作所蕴含的动态海量信息,正是穿透监管盲区、精准锁定违法行为的“天眼”。关键在于转变思维:变“被动巡查”为“主动靶向”: 让变更调查成果成为指挥棒,精准指引有限的监管力量投向最可疑、最紧迫的区域。变“单兵作战”为“全民皆兵”: 通过“网格+图斑”、“简易核查法”、“众包协查”,将乡镇干部、村干部、基层群众转化为遍布田野山林的“传感器”和“信息员”。变“孤军奋战”为“协同作战”: 以扎实的技术证据链为纽带,撬动田长制、林长制、公安、检察、法院等各方力量,构建联动共治的严密法网。“无人执法”的困境,实则是机制创新的契机。用好变更调查这把“技术利剑”,构建起“天上看(卫星)、网上管(平台)、地上查(网格联动)、部门协同”的立体化执法监管新格局,方能在资源约束下,守护好一方水土的底线与尊严。每一次精准识别图斑变化的背后,都是对自然资源秩序无声而有力的捍卫。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