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低空经济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更将突破3.5万亿元。随着亿航EH216-S以239万元/架的定价开启销售,合肥合翼航空等企业首批获得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整个行业站在了爆发前夜。然而,面对这片新蓝海,运营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浮出水面:如何制定合理的服务定价策略?是按里程收费,按场景区分,还是采用会员制模式?定价策略不仅关乎企业盈利能力,更将决定低空服务能否从高端奢侈品转变为大众日常选择,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01 政策东风,低空经济迎来爆发临界点低空经济正从区域试点走向全国布局。2024年9月,重庆成为全国首个探索空域定价的城市,发布《重庆市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明确提出探索“空域要素定价新方式”,构建“1+N+X”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体系。重庆的目标雄心勃勃:到2025年实现低空飞行“县县通”,新建200个以上通航点;到2027年则进一步实现“乡乡通”。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 “低空消费”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低空经济将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拉动投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入战局。合肥市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对载人eVTOL航线运营给予高额补贴:观光旅游类航线每人100元/架次,市内交通类每人200元/架次。珠海市则更进一步,为城际交通类航线提供300元/架次补贴。这些地方性政策创新为低空服务定价提供了多样化的试验场。行业巨头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沃飞长空CEO郭亮透露,2025年将启动载人飞行试验,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他大胆预测:“未来eVTOL票价仅为地面专车出行的2-3倍,但效率提升5倍”。02 三大定价模式对决,谁更适合低空经济?面对万亿级市场,企业该如何制定定价策略?目前行业主要探索三种模式:按里程计价、按场景定价和会员制体系。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商业逻辑。按里程计价:透明直接的交通定价这是地面交通最常用的模式,优点在于简单透明,用户容易理解和接受。沃飞长空CEO郭亮提出,eVTOL的定价目标是实现直升机1/3-1/5的运营成本2。按照他的测算,现在15分钟左右的航程,坐直升机价格约2000元,而未来乘坐eVTOL的价格将降至400-650元区间。里程计价面临技术挑战。eVTOL的续航能力仍在进化中,当前主流机型如亿航EH216-S设计航程仅30公里,而沃飞长空预期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突破,航程将从200公里提升至500公里。航程的倍增将直接影响单位里程成本结构,使定价模型需要持续调整。按场景定价:匹配价值创造的模式不同场景创造的价值差异巨大,这为按场景定价提供了基础。在紧急医疗救援场景,低空飞行器能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其价值远高于观光旅游。沃飞长空已开始布局,将6座eVTOL改造为“空中救护车”,拆掉座位安装担架和医疗设备。这类高价值服务可以采取溢价定价策略。而文旅观光则更注重体验可及性。浙江绍兴黄酒小镇结合“飞行营地+文旅”打造沉浸式旅游,通过差异化体验激活文旅消费。这类场景适合中等价位策略,扩大用户基数。物流配送则追求成本效益。顺丰ES1000无人机将云南松茸运输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8小时,这类服务定价需要精确计算时效提升带来的商业价值。会员制体系:锁定高净值客户的策略随着东莞首家飞机“6S”店落户麻涌,会员制模式开始浮出水面9。这家创新性服务机构引入涵盖销售、维修、航材供应、飞行培训、金融服务和托管服务六大业务板块。会员制核心是降低使用门槛。翔龙航空总经理雷亚鹏介绍,他们销售的佳宝230飞机售价130万到180多万元,但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和金融方案,用户可以避免高额的一次性投入。这类模式特别适合高频使用的高净值客户,如商务人士、飞行爱好者等。通过年费或预付费套餐,企业可以提前锁定收入,建立稳定客户关系,同时为客户提供可预测的飞行成本。03 动态定价与补贴策略,破解早期商业化难题低空经济正处于从“试验验证”到“规模化商用”的临界点。在这一阶段,动态定价与政府补贴成为破解商业化难题的关键工具。价格歧视策略:最大化收益的杠杆借鉴航空业成熟的收益管理经验,低空服务可以基于时间、季节和实时需求进行价格浮动。工作日上午通勤高峰期价格可上浮30%-50%;而周末非高峰时段则通过折扣吸引观光客。合肥市的补贴政策已经体现了场景差异化思路:对市内交通类航线每人补贴200元/架次,高于观光旅游类的100元。这种区分反映了不同场景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差异。珠海市更进一步,为城际交通类航线提供300元/架次的高额补贴。这表明政策制定者看好城际交通的发展潜力。政府补贴:跨越商业鸿沟的桥梁当前低空服务的高成本结构决定了补贴不可或缺。合肥市对取得适航取证的企业给予重奖:载人eVTOL补贴1500万元,大型无人机500万元。这些补贴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前期投入。基础设施补贴同样重要。合肥市对社会投资建设的起降点、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按实际建设投入的15%给予补贴5。珠海则对试飞费用提供30%的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100万元。这些政策工具有效分担了企业早期发展的重负,但可持续商业模式仍需建立在真实市场需求基础上。随着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补贴应逐步退坡,让市场力量主导定价。04 决胜关键,构建三位一体的定价体系综合行业实践和政策导向,成功的低空服务定价策略需要兼顾三大核心要素:成本结构、场景价值和用户支付意愿。成本控制是基础低空经济80%的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通用,这一特点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能。沃飞长空CEO郭亮指出:“脱离了80%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它永远只能是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服务到大众”。随着规模扩大和技术成熟,eVTOL价格将迎来快速下降过程。郭亮预期,电池技术的突破将使eVTOL航程从目前的200公里增加至500公里,单位里程成本将大幅降低。场景创新是价值增值源泉不同场景下用户支付意愿差异巨大。医疗救援场景,时间就是生命,支付意愿最高;商务通勤场景,时间成本可量化;旅游观光则属于可选消费,价格弹性最高。合翼航空已开始面向C端用户提供低空观光旅游、城市空中通勤等服务。该公司计划拓展更多场景:空中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管理、高空消防应急、空中医疗救援等。多场景布局可以平衡整体收益结构,用高毛利场景补贴新场景拓展。会员制是高频用户的解决方案对于商务飞行、飞行培训等高频场景,会员制能有效降低单次决策成本,提升使用频率。东莞飞机“6S”店模式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通过销售、维修、航材供应、飞行培训、金融服务和托管服务六大板块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低空卡”探索了通信领域的会员制模式。类似的思路可以延伸到飞行服务本身:预付费套餐、月度飞行小时套餐、企业账户共享等多种形式。05 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的标准化、场景的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整合,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历史性转折点上,定价策略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战场。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谁能制定出既符合商业逻辑又具有市场穿透力的定价策略,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成功的定价策略必然是动态的、分阶段演进的:近期(2025-2027年):在补贴支持下,采用按场景定价主导的模式,聚焦医疗救援、商务通勤等高价值场景,建立初步商业模式。中期(2028-2030年):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规模扩大,里程计价将逐渐普及,同时会员制服务高端市场,形成多层次价格体系。长期(2030年后):当低空交通网络像地铁线路一样融入城市规划时,动态定价+会员制的混合模式将成为主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低空经济服务的定价没有万能公式,关键在于与自身业务场景的精准匹配。按里程、按场景还是会员制?答案可能是“全部都要”——根据不同用户、不同场景、不同发展阶段,灵活组合多种定价策略。当飞行汽车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幻想,而成为城市日常交通的一部分,那些在定价策略上做出正确选择的企业,将成为这场万亿级别产业革命的最终赢家。
转载自:低空经济时代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