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亿市场到落地困境!我国低空经济的五大“成长烦恼”

发布时间:

2025-05-16

浏览次数:

低空经济站上万亿风口!政策东风频吹,无人机物流、eVTOK空中游览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但核心技术卡脖子、安全隐患、高昂成本等挑战如影随形,企业如何在这片蓝海中破浪前行?这本应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海”,然而,现实却给低空经济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从潜力巨大的市场预期到艰难的落地实践,我国低空经济正深陷五大“成长烦恼”之中。

从千亿市场到落地困境!我国低空经济的五大“成长烦恼”

低空经济这个词火得一塌糊涂!民航局大手一挥,将北京、江苏、浙江等地列为低空经济第一梯队,这可把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等业务给带火了,各种相关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过,面对低空经济相关基建与运营企业的未来,市场上却炸开了锅。有人觉得政策大力支持,前景一片光明;也有人担忧,行业刚起步,技术、安全、成本等难题一大堆,发展之路恐怕布满荆棘。那低空经济到底是潜力无限的香饽饽,还是暗藏风险的烫手山芋?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先看看政策这把“东风” 。自2021年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相关政策便接踵而至 。2024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鼓励发展与低空经济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 。仅2024年这一年,就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 。比如北京,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还建立专门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浙江更是一马当先,全省已建成12个A类通用机场、340个直升机起降点 ,构建起完善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网 。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低空经济相关基建与运营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大门 。

从千亿市场到落地困境!我国低空经济的五大“成长烦恼”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空飞行的“肠梗阻”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然而,目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难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低空经济相关基建与运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技术层面,关键核心技术仍较薄弱 。以国产航空器为例,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主要依赖进口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在硬件设施方面,通用机场数量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截至2024年底,在不考虑私人机场的情况下,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数量仅有475座,仅为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的11%左右。如此稀少的机场数量,使得许多低空飞行器“无家可归”,无法实现高效的起降与中转。而且,这些机场在地域上分布极不均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区域的机场覆盖率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同时,我国通航使用低空空域不足30%,且未能成网连片,导致低空飞行航线规划受限,如同高速公路网支离破碎,无法形成高效的运输网络。

软件基础设施同样不容乐观。城市空管信息系统、空域管理辅助系统、飞行服务站系统等分散在不同领域,整合难度大,信息难以互通共享。并且,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难以支撑低空感知探测和通信,现有的感知探测设施和低空通信不仅效果差、速度慢,而且规模小、管理低效,严重影响了低空飞行的安全性与高效性。这就好比在没有导航和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开车,飞行员难以准确掌握飞行状况,飞行安全难以保障,低空经济发展自然受阻。


二、核心技术瓶颈:自主创新的“卡脖子”难题低空经济技术成熟度不高:我国低空产业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以国产航空器为例,我国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方面主要依赖进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由于航空应用的特性,eVTOL对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更高。根据高工锂电数据,新能源车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池单位重量提供的能量)为200Wh/kg,面向城市空中交通的eVTOL至少需要达到400Wh/kg;而目前成熟的eVTOL电池能量密度仅有285Wh/kg,远低于航空燃油的比能量,仅能勉强满足小型全电飞行器短程飞行需要。

关键核心技术壁垒相对较多:目前,我国在通用航空领域存在显著的技术短板,整机和发动机主要依赖进口,低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能力不足,部分核心系统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城市低空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例如,无人机制造所需的主控芯片、智能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等关键核心元器件尚不能完全自主掌握。技术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目前我国在低空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较为薄弱。

一方面,低空产业在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以国产航空器为例,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依赖进口。这不仅使得我国低空产业发展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外部供应受阻,整个产业将面临“停摆”风险。例如,无人机制造所需的主控芯片、智能仪器仪表和传感器等关键核心元器件,我国尚不能完全自主掌握,这严重制约了无人机产业的发展规模与质量提升。

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壁垒众多。在通用航空领域,我国存在显著技术短板,整机和发动机依赖进口,低空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的研发能力滞后。这些技术瓶颈限制了我国低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阻碍了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的步伐,难以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市场体系不成熟:应用与消费的“双重困境”再瞧瞧市场潜力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那叫一个丰富 。在物流领域,无人机配送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疫情期间,一些地区就利用无人机进行物资配送,有效解决了交通受阻带来的配送难题 。京东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无人机送货,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配送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以内 。空中游览方面,江苏苏州开通各类低空航线超百条,初步形成“半小时空中通勤圈” ,不仅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个性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空中游览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相关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我国低空经济市场体系发展滞后,应用场景普及率低与消费潜力未充分激发成为两大突出问题。

从应用场景来看,虽然低空经济已涉足农业植保、旅游观光、短距离配送等多个领域,但总体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模式。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通航飞行器数和通航飞机利用小时量分别仅为美国的1.5%和4.5%左右。以eVTOL等航空器为例,产品造价高、载客量少,应用初期只能服务于少数对时间敏感、愿意支付高费用的群体,距离全社会规模化推广普及还十分遥远。这导致许多企业在拓展应用场景时面临投入大、回报小的困境,积极性受挫。

在消费层面,我国低空经济产品缺乏价格优势,难以吸引广大消费者。各地开展的直升机观光、空中游览等低空航空旅游项目,无法充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通用航空主要集中在工农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类,占市场总额的80%以上,而公务飞行和私人飞行占比仅18%左右,且全国能全年持续稳定运行的通用航空线路不足10%。这表明我国低空经济在面向大众消费市场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


四、管理体系不完善:协同与监管的“双重难题”低空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全国低空经济全域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碎片化。各地区虽已建立多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但缺乏整体谋划与协调,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国家层面由民航局牵头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而省市牵头部门不一,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省际协同发展难度大增。这就如同一场没有指挥的交响乐,各个乐器各自为战,无法奏出和谐的乐章。

 “多头管理”与“管理空白”并存。一方面,多头管理导致审批流程复杂繁琐。“一站式”飞行审批机制不完善,飞行计划申报渠道单一、审批流程复杂、时间过长,极大影响了低空飞行效率。例如,在一些城市,开展低空飞行相关活动,需向空域安全、地面安全、空中广告等多方监管部门申报,协调时间长、开展难度大。另一方面,低空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低空划设、信息化构建、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管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低空空域分类划设标准、各类空域准入条件与使用规则、通航飞行审批程序等仍需进一步明确,相关保障服务功能也亟待加强。


五、安全保障存隐患:制约发展的“紧箍咒”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低空飞行活动日益频繁,如何确保飞行安全成为关键 。2024年就发生多起无人机“黑飞”事件,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干扰正常航空秩序,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由于低空通信、导航和监视系统建设尚不完善,对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的监管存在漏洞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企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但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诸多隐患。

随着无人机数量的迅猛增长,传统民航(通航)飞行管控采用的人工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实名注册无人机超240多万架,持证人员不到25万,无人机运营单位总数超过2万家,累计完成无人机飞行2666万小时,同比增长15%。如此庞大的无人机数量和飞行需求,仅依靠空中交通管制员人工管理,存在巨大的管控能力缺口。同时,无人机管理“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云平台与地方辖区公安部门数据未打通,导致地方公安部门难以掌握辖区内无人机飞行情况,无法及时处理违规飞行行为。此外,无人机反制系统存在“敌我不分”现象,在城市繁华市区,现有监测手段成本高且受楼宇阻隔难以全覆盖,低空飞行航空器监管技术手段不足、模式滞后,无法精准反制特定无人机,给低空飞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鼓励低空领域龙头企业与高校在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专业培训等方面加强协同,培养更多的低空领域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满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引导通用航空人才市场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吸纳紧缺的创新型教育、科研人才,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储备,完善产业链布局。

我国低空经济虽前景广阔,但当前面临的这五大“成长烦恼”不容小觑。要想让低空经济真正“飞起来”,实现从千亿市场预期到蓬勃发展的落地转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发力,从完善基础设施、突破核心技术、培育市场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着手,逐一破解这些难题,为低空经济发展扫清障碍,让这片“蓝海”真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转载自:低空经济时代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