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不可置否,国土“三调”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根据国土资源现状,实事求是的区划调查各种土地类型,摸清家底,准确掌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的分布状况,无缝对接式的彻底融合林业、国土“一张图”,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为国家远景规划和科学发展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但是,在利用国土“三调”成果指导现实中各项工作时,却发现会导致众多的尴尬与无奈。

二、不同部门和群体的尴尬与无奈1、自然资源部门的尴尬首先,国土“三调”数据启用以后,因为众多零散、偏远、瘠薄、低产的耕地荒芜或被农民自发种植树木,依据现状植被被确认为“林地”,导致耕地面积锐减,严重触碰到耕地保护红线,全国上下致力于耕地找回,不得不又向所谓的“林地”开刀,砍树、复耕复种,“退林还耕”,“退园还耕”。我国实行“限额采伐”,严格意义上来说,耕地找回乱砍“林地”树木,是涉及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但各地又不得不为之。其次,很多农民审批未及时新建、长出草灌的宅基地也被区划为“林地”,这使得农民在建房时需要申请林地占用,凭空让农民建房又多了一个流程,尽管随即出台的“53号文件”专门确定处理办法,但还是需要林业、国土共同确认才可以,农户意见较大。2、林业部门的无奈令林业部门始料不及的是“三调”以后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山区感触不到,丘陵、平原地区印象深刻,一般的丘陵地区乡镇都会暴增5000-10000亩“林地”,这是以前N年无论怎么努力,无论怎么保护,无论怎么挖掘,也遥不可及的林地增幅。随之而来的则是无尽的烦恼:林地大面积增加,监管责任随之扩大,紧随其后的“耕地找回”砍树复耕是否涉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以前是荒地、未利用土地的建房、设施用地是否需要报批林地占用手续?一些被“三调”成“林地”的荒废水塘清淤、堤坝改建是否需要制止?卫片执法图斑大量出现发生在三调“林地”范围内“违法”行为,不管涉嫌“渎职”,管又管不了(农民有土地经营权证,是不能按照林地违法行为查处的)。3、农民的尴尬与无奈农民更是“三调”数据尴尬与无奈的切身体会者。自己承包的耕地悄无声息的摇身一变成“林地”;批准未建的宅基地也成了“林地”;房前屋后、田埂地头、水塘边空地也是“林地”,清理一下搞搞环境整治就涉嫌“违法”;荒田荒地镇里要求复耕,林业部门说不能砍树;批好未建的房屋再建时被告知要补办林地占用手续......更为难堪的是房前屋后,以及一些空闲地种植果树,搭建个鸡棚、 鸭棚、羊圈,周边老路清理草灌都是涉嫌占用“林地”,被告知不许或者停止“违法”行为,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都说在农村活了一辈子,现在咋就这么难呢?
三、个人见解与意见耕地保护是红线,确保耕地安全是必须的;彻底摸清家底也是非常有必要,势在必行的;搞清楚各类土地性质,明确监管职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三调”根据现状区划调查各类土地现状是科学管理国土的基础性工作,非常有必要。但是,在各类土地性质的区划与界定上,个人觉得有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1、区划的方案是否合理首先是耕地。耕地的区划界定应该应划尽划,应划全划,参考历史耕地分布图,适宜耕种的地块悉数区划界定,而不能简单的根据植被覆盖现状,这样,一来耕地面积不会剧减,二来也为将来复耕提供充足的空间。其次是林地。要充分考量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以及生产生活的便利,不能简单的将有灌木、乔木植被覆盖的地块“一刀切”式的区划为林地,使得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使得林地管理难度加大。最后是其它各地类。如干涸荒废的山塘、堤坝不能根据覆盖有草灌就区划为“林地”、“草地”,导致一旦水利兴修就很麻烦,林业主管部门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老村庄、搁置的宅基地也不能根据植被覆盖区划为“林地”,农村虽然人口减少,但改善居住条件新建、扩建住宅是农民最基本的诉求,农民在条件改善以后会随时建房,给审批带来麻烦。同时,变更土地性质最好要征求和告知土地所有者、承包经营主体,至少让他们有知情权。2、耕地、林地、其它地类的优先等级问题个人觉得耕地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权。应该在传统耕地的基础上扩大10%区划适宜耕种的耕地及储备资源范围,逐步恢复整改为高标农田,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其次是考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房前屋后、路旁水边、田园地头区划一定的园地,方便农民种植、养殖,发展庭院经济,美化环境。最后,在以前耕地、林地都未区划的空白地带增设“未利用地”地类,给今后耕地、林地的审批占用时“占一补一”留下充足的空间,避免耕地“占一补一”时向林地“开刀”,而林地“占一补一”时向滩涂、水域“抢地盘”的怪象重演。“未利用地”地类以前一直存在,只是本次“三调”取消了而已。综上所述,个人觉得“三调”不仅是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定期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国家生态保护和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出发点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在方案制定、实地调查分类时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导致给众多部门在履职尽责时、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时带来一些麻烦和困扰。我们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暴露与化解,“三调”带来的尴尬与无奈都会逐一得到妥善解决。确保耕地红线的宗旨不会变,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主旋律不会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不会变。我们坚信,新时代的祖国山会更青、水会更绿、生活会更加美好!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