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湖北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

发布时间:

2023-10-13

浏览次数:

治鄂必先治水。


湖北省既承担着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光荣责任。


今年4月以来,湖北省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确定5个试点小流域,分别是:十堰市茅箭区—经开区茅塔河小流域、荆门市东宝区牌楼西河小流域、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荆州市公安县崇湖小流域、恩施州恩施市带水河小流域。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试点单位正围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治水创新。


8月、9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赴试点小流域,采访调研相关思考和探索,从10月7日开始推出“探路小流域综合治理”系列报道。给您报告。


“穿城之河”如何清水入库

——十堰市茅塔河流域的探索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湖北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

远瞰已建成的十堰东部综合污水处理厂,以及正在加紧建设的东部工业污水处理厂。(通讯员 刘爱理 摄)


茅塔河是一条“穿城之河”。


它全长43.3公里,发源于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注入汉江的一级支流——泗河。


泗河是丹江口水库干流,是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水源地。


茅塔河流域范围157.5平方公里,跨茅箭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2个行政单元,涉及20个村(社区),有2座水库(茅塔河水库、桃花湖水库)和16条主要支沟。以水为脉络,自南向北依次为生态区、农业区、城市区。


一二三产业齐全,是茅塔河流域的典型特征。


“十堰人都是‘守井人’,责任重大。”茅箭区委书记张捍声说,茅塔河流域综合治理具有一定基础,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水质保护基础不牢,特别是中下游工业园区先建厂后建区、先生产后生活,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


二是产业转型压力大。中下游以汽车和零部件为主,需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


5月以来,茅箭区和经开区邀请中山大学教授李郇率规划团队现场指导,摸清底数,制定规划和措施,开展茅塔河流域综合治理。


工业污水怎样处理?

所有污水“接管入厂”


茅塔河中下游聚集了多个工业园区。


污水处理厂如同“守门员”,其处理能力、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小流域治理成败。


以往,许多企业的工业污水依靠自建微处理站处理,处理成本高,且容易“跑冒滴漏”。


2020年6月,茅箭区投资4096万元,建成十堰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该厂由政府投资,第三方建设运营,配套污水管网3公里,日处理能力为1500吨。


湖北山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运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110家企业的工业污水通过管网接入,日处理工业污水800余吨。以往,工业污水由企业自建设施来处理,每吨处理成本在100元左右。“接管入厂”转到综合污水处理厂后,每吨处理成本降至35元左右。


经开区是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


位于经开区的十堰东部综合污水处理厂,占地14亩,日处理污水能力1500吨。该厂于2023年5月联网运行,主要收集处理龙门工业园、温州工业园60多家企业污水及周边约3万名群众生活污水,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4类标准。


9月,经开区新建的十堰东部工业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该项目占地8亩,与综合污水处理厂共用办公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7300余万元,新建污水管网约15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约1500吨。


该项目建成后,综合污水处理厂将专门处理十堰城区东部3万名群众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处理厂则负责处理易捷特公司等110多家涉污企业的工业污水,设计出水指标达到地表水4类标准。


据介绍,十堰东部工业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届时,经开区范围工业污水将全部“接管入厂”。


“雨污分流”怎样实施?

16条支沟共治共管


茅塔河流域人口有11万,主要分布在经开区。


据统计,茅塔河经开区段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49.5平方公里,仅占总流域面积的21.2%;常住人口10.3万,却占流域总人口的90%以上。


近年来,辖区兴起6大工业园区,大量人口向园区及周边聚集。这些新市民主要居住在“城中村”,其中自建房、小产权房、违法建筑比较普遍,地下管网缺乏、雨污分流不彻底。


护水治水,关键在管网,核心在支沟。


8月18日,记者在经开区祥安巷看到,施工人员正在铺设管网。经开区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周政介绍:“雨污分流既可以有效减少污水对天然水体的污染,也可以避免污水被雨水稀释,影响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该区将新建污水管网约2000米,新建雨水管网约1600米,确保所有污水入管、雨水入河。


经开区三级调研员许锋介绍,今年以来,经开区以支沟为治污基本单元,将16条支沟划分为9大片区,开展污染源全域排查。通过对每家企业、每栋房屋、每个排放端雨污分流问题细致摸排,收集10大类、199处问题。


该区优先启动7条重点支沟治理,对支沟及沿线管网淤堵、错接漏接、局部破损、井盖缺失、跑冒滴漏等91处问题立行立改;针对管网局部缺失、雨污合流等问题,采取应急整改措施;针对主管网老化、居民集中居住区雨污不分流等问题,正谋划大型改造工程,推进全域雨污分流。


据监测,在6月18日之前,茅塔河流域上游降雨量但凡超过40毫米,经开区茅塔河方块村断面监测数据就会出现较大起伏。经过排查,茅塔河16条支沟中,有5条支沟雨水管入河口易出现劣五类污水,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经过两个月的溯源排查和治理,8月10日至18日9天中,这5条支沟入河水质8天均为一类。


8月以来,经开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摸排了辖区生活阳台洗衣机排污接入雨水管网的问题,将其全部改接入污水管网。


据介绍,为建立长效机制,该区将茅塔河及16条支沟、污水管网管护费用纳入区级财政预算,2023年预算经费189万元,组建45人的专职队伍,负责河道、支沟的日常保洁和管护。


绿色产业怎样发展?

上游亟需引进市场主体


按照分段治理要求,在流域源头,茅箭区以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564公顷、一般控制区1.4万公顷,严格封育保护。


在中游产业集聚区,经开区正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其中,易捷特BBG24和东风S4平台项目正在建设,争取实现年产新能源乘用车10万台,确保A0级新能源乘用车全省出口第一;


东风小康20万辆新能源汽车基地正在建设,相关纯电项目技改正抓紧进行,争取实现年产新能源整车5万台;


该区规划建设3万辆氢燃料重卡基地,加快促成一批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地。


产业升级的同时,经开区正建设绿色低碳园区。


东风小康十堰空港工厂利用生产车间屋顶、停车区棚顶,建设分布式太阳能板,为东风小康提供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该光伏电站项目一期总投资1.5亿元,总装机容量37兆瓦,7月底全部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4000万千瓦时,折成碳排放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万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5000吨左右。


“我们将充分利用辖区内闲置厂房屋面,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未来5年内将实现装机总容量200兆瓦,发电量2亿千瓦时,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十堰易达康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孙林说。


中游产业和低碳园区投资主体均为企业。


规划团队建议:流域上游以和美乡村为单元,做好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做好污水治理,发展小规模的精细农业。


茅箭区计划,强化规划管理,引导农户集中居住,培育特色产业;规划壮大精品民宿、农家乐、花卉苗木等生态休闲农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这些想法十分美好,关键是要落实。”十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上游的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问题不大,通过推广小工艺,一家一户即可解决。但是,一些产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单靠政府投资难以持续,亟需引进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



“缺水之河”怎样润泽一方

——荆门市牌楼西河流域的探索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湖北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坑塘改造成湿地公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摄)


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长兴村一块水稻田边,水草“遮盖”着牌楼西河。


8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沿河从源头行至下游,发现河道最窄处不足3米,河水很浅,有的地方甚至断流。


东宝区多为低丘岗地,是“旱包子”地区。


牌楼西河虽然“袖珍”,却是牌楼镇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


它发源于牌楼镇北部岗地,由三条支流汇聚而成,两条支流系自然雨水生成,一条支流源自牌楼镇北部的寨子坡水库,流经长兴村、长岗村、新生村、牌楼村、来龙村,汇入汉江支流竹皮河,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29.54平方公里,覆盖2829户、8854人。


6月,东宝区成立牌楼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邀请中规院、中山大学、省环科院、生态院组成的专家团队前来调研,专家团队一致认为:牌楼西河是一条缺水的河流。在缺水的情况下,流域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创新思路。


一年生态缺水251万立方米


长兴村地处牌楼西河的源头,村民们却饱受干旱之苦。


村民郭金梅说,每年水稻种植季,家家户户搬来水管、水泵,通宵达旦地从河中抽水。因为抢水,村民们常闹矛盾,甚至打架。


上游如此,下游情况可想而知。来龙村党支部书记胡为义说:村里几乎年年缺水。


谈及缺水的原因,东宝区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房文娟介绍,一是上游来水有限;二是河道狭窄,淤积严重,蓄水能力不足;三是周边村庄、农田较多,种植养殖用水量较大。


按照有关要求,牌楼西河生态流量最低应为0.29立方米每秒,年均生态需水量551万立方米。目前,牌楼西河实际生态流量仅300万立方米,缺口达251万立方米。


“季节性缺水严重。”房文娟说,春夏两季靠天上下雨,勉强满足流域内生产生活之需。秋冬两季雨水较少,加之上游漳河和寨子坡水库自身水量不足,下泄流量有限,流域内用水尤为紧张。


“四水法”缓解水资源不足

面对缺水现状,流域怎样解决用水难题?


“我们的思路是,采用‘四水法’。”东宝生态环境分局党组成员常伟说,“四水法”指的是保水、补水、蓄水、节水。


保水,又为“挡水”。此前,牌楼西河上有33座大小闸坝,多数年久失修,难以发挥作用,丰水期留不住水。


今年7月,水利部门开始拆除小、散闸坝,改造挡水坝为液压式翻板闸。“汛期放下挡板泄洪,需要时升起挡板蓄水,把水留下来。”牌楼镇水利水电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士华说。


补水,准备从两方面改进。一方面,依靠漳河水库和寨子坡水库,有计划地调水;另一方面,实施生态补水。


在长兴村的一片空地上,工人们正在平整土地、挖坑植树。常伟介绍,利用流域上游空地,规划种植水源涵养林,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


蓄水,是留住水资源的第三种办法。


牌楼西河主要流经农业种植区。在流域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坑塘169个,被村民用于水产养殖。东宝区想出了“坑塘蓄水”的办法,准备将临河200米内的44个坑塘改造成湿地,形成天然的蓄水池,剩余125个坑塘则修复成为水田,用于种植水稻。


在牌楼村主要公路一旁,有一片水清景美的人工湿地。这块湿地由7口坑塘改造而成,村集体按每年每亩600元的租金从村民手中流转后与市场主体合作,集中规划设计,挖塘清淤后种植荷花和水草,形成104亩的大片湿地。


“湿地与湿地、湿地与河道相互联通,既收纳雨水,又净化水质,一举两得。”常伟介绍,政府正计划引入社会资本,给予优惠政策,让他们参与湿地的运营和管护。


目前,另外47个坑塘正在规划改建中。


收纳天上的雨水,留住过境的河水,还得节约管道里的自来水。


牌楼西河流域生活用水均来自寨子坡水库。十几年前建设时,自来水管采用的是老式PVC管,如今老旧破损,漏水严重。今年,东宝区住建部门将对自来水管网提质升级,改用材质更坚固、价格合理的PE水管,可将水资源损耗率从20%降低至12%。


智慧供水系统同步实施。以前,每个自然湾共用一个总水表,每家用多用少,是一笔糊涂账。今年底,每家每户将安装水表、按量收费。


8月,牌楼西河流域出台取水管理办法,规定流域内生活、生产供水管网覆盖的地区,用水单位或个人应使用自来水或灌区供水,不得从河中取水;禁止开凿新井,已开凿的自备水源井应停止取水。


这些天,胡为义天天做群众工作。有的村民表示难以接受,少数村民则认为有利于改变“抢水”的局面。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倒逼群众形成节水意识。”房文娟说,目前,东宝区正在研究完善水价确定和水费收缴机制。


节水型农业是方向


湖北永耕农业有限公司在位于下游的来龙村,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在智能温室内,工作人员扭开水肥一体机开关,“营养套餐”直接输送到每一棵西红柿苗的根部。


“智能控制系统非常聪明,西红柿苗子渴了饿了,都能及时感知。”公司负责人陈劲松介绍,公司拥有智能温室2.5万亩,可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雾化降温系统,精准配比温度、湿度、营养成分,重构蔬菜水果理想的生长环境。


陈劲松介绍,一般大田种植西红柿每公斤用水60升,而智能温室每公斤西红柿只需水8升。


东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炎平介绍,今年以来,东宝区把节水型农业纳入项目补贴范围,引导企业创新节水技术、开发节水产品。


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东宝区正努力探索节水与增收的“双赢”。


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东宝区农业农村局准备出台细则,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水改旱”,引导种植玉米、红薯、旱稻、超级稻等用水量较小的粮食作物。对干旱的水田,鼓励农民采用小麦连作玉米等模式;对于完全缺水的旱地,鼓励农民采用玉米间套花生、棉花间套西瓜、芝麻套种豆类等模式,实施复合高效间作套种,提高亩产效益。


“调整种植结构,收益会有所降低。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需要一个过程。”胡炎平说。


长兴家园是一个集并小区,2013年,长兴村实施迁村腾地,40户村民被集中安置。这些农户都在房前屋后种菜种果。


“随意铺设水管,用水无度,浪费严重。”长兴村党支部书记董锦林为此伤透脑筋。


今年6月,长兴家园腾出4亩空地,规划成集中式菜园和果园,每户认领一块,收益归村民。


记者看到,空地旁建有微型净化池,生产和生活污水集中进入池中,净化处理后通过水管进入菜园和果园,实现循环利用。


董锦林说,10月开始,长兴家园的节水方法将在牌楼镇推广。



茶马古镇能否重现繁华

——咸宁市羊楼洞港流域的探索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湖北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

羊楼洞港穿过羊楼洞古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咸宁市赤壁城西,幕阜山脉丘壑间,条条清泉萦回而下,汇成羊楼洞港、柳林港两条小河。


羊楼洞港全长16.5公里,柳林港全长13.5公里,均汇入皤河。


羊楼洞港小流域含两条水系的5个行政村和3个农村社区,流域范围52.5平方公里,呈现山、水、田、城相嵌套格局。


羊楼洞港流经明清时期国际茶叶贸易名镇——羊楼洞古镇。


这个古镇是欧亚万里茶道的源头,极盛时集聚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有“小汉口”之称。


历史上,青砖茶由独轮车从羊楼洞古镇推到下游赵李桥、新店装船,经皤河,入长江,至汉口。


如今,皤河已失去水运功能,羊楼洞古镇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


规划团队提出,羊楼洞港流域的目标和愿景是:守住一库清水、打造一片田园、做强一个产业、繁荣一座小镇。


生态治理:上中下游各有侧重


8月初,赤壁市赵李桥镇百花岭村六组关山桥一侧,工人们在路旁竹林中挖出一个浅坑,长8米、宽5米。


“就近取用石材、竹子等,这里将建成阶梯形人工湿地。”江苏星晨环保公司项目负责人傅鸣介绍。


百花岭村群山环绕,下游不远处,就是碧波荡漾的石人泉水库。


这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饮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的水库,库容465万立方米,水质连续多年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


百花岭村六组20户村民紧靠山路居住,之前经过一轮改厕,但生活污水未收集处理,排入沟渠坑塘。如果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系统集中处理,成本很高;任其直排,势必影响水库水质。


这些人家居住相对集中,大多建有化粪池。多方会商决定,探索低成本污水治理,收集污水,经生态处理,再排至人工湿地,进行自然净化。人工湿地后端建有蓄水池,部分出水用于浇灌或清洗,施工方称之为“分布式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当地村民戏称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根据规划,整个流域按照上、中、下游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区、产城融合区,生态治理各有侧重。


上游重点保障水安全:以石人泉水库作为重点,开展水塘清淤,扩大生态容量;水塘边散养羊圈,拆除复垦;饮用水源保护区内,9户居民搬迁;11家苕粉家庭作坊或转型发展,或集中加工,并建废水收集处理设施;82户常住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发动群众组建6支生态护卫小分队,常态化开展巡查保护。


中游重点“做减法”——节水、减肥、禁药。修复、打通南北干渠和王家山水库下游等灌溉渠,降低漏损率;推广有机肥,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禁止滥用农药。


下游重点修复水生态:建设生态缓冲带,关停整改5家涉钙污染企业。


文旅融合:激活资源吸引人气


羊楼洞港小流域中游以羊楼洞古镇为核心,定位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区。


古镇上有一条长约2200米、宽约4米的古街,随松峰港曲折逶迤,3座长条石桥连接河道两岸。街面全以青石铺设,街旁有许多丁字侧巷,历代运茶的独轮车,在石板上碾出寸余深的凹槽。


明代诗人廖道南曾这样描绘:“万嶂入羊楼,双溪绕凤丘。天开珠洞晓,月旁石潭秋。翠入梧桐秀,香来蕙若幽。登临长一啸,月夕紫烟浮。”


这条古街见证了昔日的繁华与鼎盛,如今保存完好,沿线共有文物保护建筑约百栋。


“迂回小巷的白墙黑瓦,精美绝伦的雕花窗棂,古香古色的茶楼商铺,感觉像穿越到了过去!”武汉游客马岚曾带家人来羊楼洞游玩,对古街印象很深。


乘着“一带一路”倡议东风,赤壁市启动羊楼洞古街修复工程。2018年9月,羊楼洞世界茶业第一古镇奠基,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开园。


古镇修旧如旧,增设“和茶帮”“厘金局”“邮局”等,布设百余家商铺,再现历史场景,并谋划建设万国茶市、民宿街区、飞行营地、主题公园等新镇项目。


羊楼洞的变化,吸引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者返乡,有人开茶馆,有人办民宿,有人当导游,有人做起了餐饮生意。未曾想,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文旅业遭受重创。


今年开春以来,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羊楼洞游客人数快速回升,双休日每天五六千人次,工作日每天两三千人次。“春节、五一、国庆期间生意最好,我的店每天可以卖七八千元!”油纸伞店店主但宗汉说。盛世古街客栈老板黄满贵自称“腐乳西施”,她在网上做直播推广民宿,为自己圈了不少游客粉丝。


赤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亦龙介绍,围绕羊楼洞古镇保护和开发,当地连续十余年加强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卓尔文旅项目已建成,体量约10万平方米,“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吸引人气!”


此次试点的项目中,不少跟文旅有关。如引进湖南曲别针文化集团,打造“月夜羊楼”灯光夜游项目,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火爆亮相,游客总接待量超20万人次。


产城融合:做大做强茶产业


羊楼洞古镇曾是茶商聚集处,下游数公里赵李桥集镇及周边,有多家历史悠久的茶叶生产商扎堆。


“赤壁青砖茶有千年历史,其制作技艺是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里茶道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赤壁市政协副主席欧阳萍说,羊楼洞港流域下游定位为产城融合区,将集约发展茶产业。


赵李桥茶厂生产的青砖茶仍保持“川”字号原汁原味,获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牌匾。在赵李桥茶产业园内,已有4家茶叶加工企业投产,另有2家正加紧建设。


据统计,2022年,赤壁市茶园面积16.5万亩,青砖茶产量7.1万吨,产值6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60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带动5000多户茶农增收。


但是,这一产业对羊楼洞港小流域的支撑仍不够。


赤壁市委书记董方平说,必须推动产业融合和产城一体,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群众不仅希望拥有生态美景,更希望过上富裕生活”。


他介绍,赤壁正抓紧筹备第十九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23年“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通过举办系列活动,讲好青砖茶飘香“一带一路”的故事,叫响茶品牌;启动羊楼洞新镇湖北茶叶交易中心建设,并与拈花湾、曲江文旅等市场主体洽谈万国茶市整体合作运营。


目前,湖北青砖茶产业发展集团正加快混改步伐,谋划重点茶企整合并购,实现集聚壮大、抱团发展。


平原湿地如何景美民富

——荆州市崇湖流域的探索


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湖北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

崇湖湿地百鸟翔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仲秋时节,荆州市公安县崇湖湿地周边,虾稻田一片金黄。


崇湖属于典型的冲积平原湿地,它北临长江荆江段,南接洞庭湖流域,既是荆江分洪区防洪、抗旱、调蓄的重要保障,也是长江至洞庭湖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


崇湖流域范围121平方公里,涉及3个乡镇13个村,人口3万多人。


曾几何时,崇湖被大量围垦造田、围网养鱼,导致水面锐减、水质污染。经过10多年铁腕整治,生态持续好转,今年2月获评国际重要湿地。


从“臭水塘”到国际重要湿地,崇湖治理不能停步。


“崇湖流域发展已从生态修复进入综合提升的新阶段。”公安县委书记严广超介绍,目前,该县已成立工作专班,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探索平原流域综合治理的路径和模式。


解决养殖尾水问题——

投资1.5亿元建设技术支撑基地


公安县是“百湖之县”,也是水产大县,淡水鱼、小龙虾等养殖业叩开了致富大门,也给湖泊生态带来挑战。据统计,崇湖流域现有畜禽规模养殖42户、精养鱼塘1.5万亩、虾稻种养7万亩,农渔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公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桑大中说,崇湖作为浅水型湖泊,常年蓄水深度不足1米。再加上沟渠淤塞,崇湖与外围水系交换受阻,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水质在Ⅳ类、 Ⅴ类之间徘徊不前。


崇湖流域的农渔养殖方式必须转变。


麻豪口镇黄岭村与崇湖一堤之隔,现有耕地9600多亩,虾稻田占到92%。每到六七月份,小龙虾捕捞结束后,养殖尾水便会排入沟渠,随后汇入崇湖。这两年,该村抢抓高标准农田改造契机,推行“小田并大田”,将四方沟全部改为两方沟,尾水排放量大幅减少。


公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德雄说,解决养殖尾水问题,首先要管好生产环节,推广“双水双绿”种养模式,持续减少化肥、农药投放量。同时,利用现有沟渠种植水草,投放花白鲢、田螺和益生菌,对养殖尾水进行分段处理、阶梯式净化,使尾水达标排放或者在虾稻田内循环利用。


根据规划,崇湖流域将打造崇湖大湖、池塘、稻田和设施四大综合种养示范区,目前已实施8个鱼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


麻豪口镇作为公安县小龙虾养殖的发源地,将打造万亩虾稻标准化种养示范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300亩改造建设。在崇湖渔场,由公安县百湖公司建设的2000亩鱼鳖混养示范区,将在明年10月份完成升级改造;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的现代化设施循环水养殖基地项目,也在加速落地。


8月16日,在斗湖堤镇荷花淀村,总投资1.5亿元的中科秀湖公安基地正式开建。项目将建立荆江湿地群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发“水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并配套流域治理智慧化管控平台。


中科秀湖生态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克炎说,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崇湖流域水质,为尾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湖区变3A景区——

统筹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随着崇湖流域生态持续好转,旅游业被寄予厚望。


目前,公安县正按3A景区标准建设崇湖湿地公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自然科普、生态科研、民宿餐饮、休闲垂钓等业态。流域内各村镇也积极融入“生态+”模式,打造农旅、文旅产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年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崇湖旅游刚刚起步。”崇湖湿地保护中心负责人刘道军说,在旅游景点建设、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湖区变景区,资金从哪里来?


今年5月,全长36公里的崇湖旅游公路刚一建成,便吸引了众多游客自驾“打卡”。


“这条路总造价7627万元,实际只投入5783万元,省了1844万元。”崇湖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童齐冰说,“节省”可不是偷工减料,而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避免重复投入。


原先,交通部门在崇湖立项建“四好农村路”,规划道宽4.5米。项目报到指挥部后,经过各部门联合会商,最终按旅游公路标准提升至5.5米宽,这样实施景观提升项目时就不用再修路。


“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里,用途往往存在交叉。现在资金来了,先到指挥部统筹,再安排专业部门做专业事,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公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罗先海说,省下的钱既可扩大治理范围,又可加强配套建设,受益面更广。


目前公安县已谋划77个项目,统筹30多亿元资金。其中,涉及自然规划、农业农村、生态环保、交通等部门的项目60个、资金24.3亿元,另有17个项目、约8亿元来自社会资本。


“崇湖流域发展第三产业,考验的是综合治理水平,各部门、各方面必须形成合力。统筹用好现有项目资金,是其中一个关键招。”童齐冰说,公安县已建立指挥部周调度、常委会月听取的工作机制,同时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治脏、治污、治乱。


突破农民增收瓶颈——

提升小龙虾品质,发展精深加工


年过半百的龚道平,是黄岭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开始从事小龙虾养殖。这两年,他一直想扩大虾稻田规模,沿着崇湖找了一圈都无功而返。今年寻到40公里外的毛家港镇,才流转到856亩地。


在崇湖流域,虾稻种养是支柱产业,2022年综合产值达到18.77亿元,比2020年增长39%。经过多年发展,流域内虾稻种养规模已经碰到天花板。


村民要增收,村集体要发展,未来的路怎么走?


“在小龙虾产业链条中,麻豪口镇乃至整个崇湖流域都处于最底端,产品知名度、附加值不高。”麻豪口镇党委副书记程子厚说,“现在崇湖水质改善了,小龙虾养殖必须打好生态牌,走品质、品牌道路,同时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崇湖北岸的崔家湖渔场附近,占地500亩的小龙虾种养一体化核心示范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一期生产的种苗将满足5000亩虾稻田所需,二期辐射面积将达到2万亩。


“提升小龙虾品质,种苗是核心。”湖北水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绍衡说,该项目采用工厂化离体育苗、智能化温棚苗种培育等技术,带动小龙虾养殖从“大养虾”向“育早苗、养早虾、养大虾”转变,实现错峰上市、反季节生产,预计亩均可增收500元至1000元。


明珠家庭农场负责人崔海也嗅到了商机。他原本在麻豪口镇承包2000亩虾稻田,去年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小龙虾加工厂、冷库,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当年小龙虾供不应求,收购价格一路走高,最后勉强保本。


今年,随着收购价格回落,崔海有了盈利,却也担忧:“片区小龙虾产量有限,加工产能和利润空间还能有多少?”


据统计,目前崇湖流域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家。“这些企业主要为粗加工,有规模、无品牌,需要提档升级,向精深加工发力。”程子厚说,将通过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开发更多的小龙虾食品和周边产品。



转载自:湖北生态环境 来源:湖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