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武汉下了一场大雨。在江夏区金口长江边的海口闸,雨水不仅引来了众多鱼儿,也引来了不少钓鱼人。王明武和队友穿行在闸边,检查钓鱼人是否有一人多竿、一人多钩等违规行为,同时劝导钓鱼人注意安全。
武汉江夏区长江渔政协助巡护队,是该市第一支长江协助巡护队,2020年成立,10名队员都是退捕渔民。王明武是队长,也是队里年龄最大的,今年61岁。最年轻的队员彭涛1993年出生,赶上了在长江打鱼的“尾巴”。
长江实施全流域十年禁捕的时间起点,是2021年1月1日,而早在2020年7月1日,江夏区就实现了辖区内全部渔民退出捕捞。彭涛还记得,家里当时有一大一小两条渔船,政府按船只数量、每家渔民人数给予了相应补偿,还为所有退捕渔民办理了社保。武汉市在推进全市渔民退补工作时,就参照了江夏区的许多措施。
上了岸,这些退捕渔民并没有离开长江。2020年8月,王明武和5名同乡参加湖北省首届禁捕退捕护渔员培训班,后来与渔政部门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湖北省首批护渔员。如今这支巡护队,王明武这样的老队员熟悉水情、人情,彭涛这样的年轻队员熟悉业务和法律,互相配合,让巡护工作变得更顺畅。在金口,巡护队也有着很高威信,王明武说:“大多数违规垂钓的人,我们一说就立即离开了,扯皮吵架的事情现在很少。”
长江在金口段长度有32.6公里,附近的金水河外河直通长江,有7.5公里,闸内的河道还有30多公里。这里也见证了长江大保护以来生态的恢复。“十年禁渔,武汉城区江段第一次观测到江豚,就是在我们这里。”江夏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自豪地说。
从打鱼吃到买鱼吃 江里的鱼变多了
作为当地人,护渔队员巡护时总会遇上老熟人,有人因为违规捕捞被没收了工具,就来找王明武说情,但他从来都没有同意过。“你来说情他来说情,我要是答应了,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下去?”王明武说。
彭涛等年轻队员的加入,也给巡护队带来了新技术。在他们的带动下,王明武学会了用手机记录江豚出现、鱼类增多的视频,“现在水位上涨,这段时间不太容易看到江豚,但我们都能感受到它们就在江里,活动的范围更大了,能吃的鱼也更多了。”站在巡护船头,王明武笑着说。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看不到江豚,到最近几年看到它们成群出现,王明武感触颇深地说:“这说明长江的生态环境有了改善,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辛苦都是值得的。”
王明武和队员生活中的另一个变化,体现在他们的餐桌上。
金口是千年古镇,著名的槐山矶就在金口江边,“靠水吃水”的千余年历史,让金口人的餐桌上永远少不了鱼。2021年以前,每到过年,王明武和其他渔民的餐桌上,长江鱼都是最“硬”的菜,鱼丸、全鱼、鱼干、炸鱼块,也是年饭上最重要的菜。随着长江十年禁捕行动的推进,如今队员们餐桌上的鱼,和其他居民一样,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
“市场上的鱼,味道一样好。”王明武说,他们还和市场监管部门一起,经常到金口街上的餐馆和市场巡查,向经营者宣传不要出售和加工长江野生鱼。“江鲜”的招牌没有了,但来金口的游客,鱼还是他们必点的菜。从打鱼吃到买鱼吃,飘香的鱼味,仍萦绕着这个千年小镇。
上了岸的渔船 寄托几代人的乡愁
2022年,金口江边建成开放的禁捕主题公园。一艘编号鄂江夏00042渔船,让王明武饶有兴致。
抚摸着已掉漆的船壳,他兴致勃勃地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我们一家兄弟姐妹5个,小时候跟着父母在这样的木船上住家和打鱼。靠船头这个船舱是睡觉的,小一点的孩子跟父母睡,我们几个大一点的,晚上就挤在另一边睡。”靠着打鱼,王明武后来在岸边有了房,但多数时间还是在船上。
公园所在的地方,就是以前的江夏区八一渔业村,也就是王明武和彭涛的家乡。漫步公园中,休闲长廊、导视牌、水生态造型、禁渔科普区、禁渔文化区,讲述了这里传承上千年的鱼文化。
“后来很多家里都把木船换成了铁船,更抗风浪,但没有木船划着有感觉。如果不是建这个公园,这样的木船,过两年也许就再也看不见了。将来我们的子孙可能不知道,祖辈是怎么在水上和船上生活的。但他们要是来这里,看一看当年的渔船,看一看这里的介绍,再看一看眼前的长江,就能知道根在哪儿了。”王明武说,也许孩子们将来都不会留在武汉这座城市里,但这渔船、这公园,也许会成为他们走得再远也忘不了的乡愁。
公园面朝的长江,江风徐徐吹着。江豚出没的时候预示着可能要起风了,这是老渔民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经验。王明武说,如今巡护的时候,最高兴的是能看到江豚。尽管它们不喜欢离人类太近,他们乘坐巡护船,也只能远远看到江中几个时隐时现的黑点,但江豚还是带着风,重返这片水域。
转载自:江夏区禁捕办 来源:湖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