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坪山:在“两山”的赶考路上

发布时间:

2023-07-12

浏览次数: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深圳坪山:在“两山”的赶考路上

图为鹭鸟栖居坪山河。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鸥鹭齐飞……漫步在坪山河畔,一路听清风鸟语、看碧水绿草,近观湿地生态,远眺田头山尖,感受一派恬美、和谐的闲适氛围。


       地处深圳东部中心的坪山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异,“山—河-城—园”交相辉映、蓝绿交织,享有“半边山水半边城”的美誉。多年来,坪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治山理水增强生态资源,以良好生态助推城市发展,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拓宽通道,探索走出一条以流域治理为核心的高水平生态资源保护与高质量绿色经济发展的“两山”双向转化路径。


       重治理,树立全国流域治水新标杆


       坪山河发源于深圳东北部的三洲田梅沙尖,作为坪山的母亲河,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生灵,承载着客家文化的精神脉动,也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一代又一代坪山人的生活日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党的十八大以来,坪山区委、区政府以硬作风硬举措全力攻坚水环境治理硬任务,累计投入82亿元治水,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坪山河治理通过“制度为先、技术创新、智慧管控、多水共济和自然博物”五大革新,突破传统治水理念技术瓶颈,基于院士团队“自然—社会”二元水健康循环理论,创新构建治污、防洪、生态修复+城市建设“3+1”思路,因地制宜提出“精准截污、分散调蓄、分布处理、就近回用”的分布式治水新理念,构建截流—调蓄—处理—回用的水质达标体系,实现了流域治理理念和技术上的多重创新,确立了河道综合整治治水新模式。坪山以“一张图表+一本手册+一套机制”的模式,将坪山河流域划分为25个管控单元,推进水环境精细化管理,实现从“工程提质”到“管理提效”的转变,推动坪山河水质持续向好。


       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及水质提升工程荣获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历史上第一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詹天佑奖、全国水利行业最高奖“大禹奖”三大国家级奖项及2021年度“中建杯”优质工程金质奖、第五届ELA国际景观大奖等诸多荣誉。


       经过系统治理,省考坪山河上垟断面水质连续4年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是深圳市五大河中最优、最先达地表水Ⅲ类的河流。如今的坪山河已成为贯穿坪山的一条“青罗带”,焕发“新生”。


        坪山河人工湿地将陆地与水体连接,流域内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消失多年的唐鱼、虎纹蛙重回坪山河,蛇雕、豹猫等10余种保护动物在流域中安养生息。坪山河湿地公园、石溪河谷、马蹄湾等沿河生态引得市民纷纷前往打卡,河畔绘就出一幅幅人水和谐美丽景色,已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张崭新的生态名片。


       促升级,实现低碳产业发展新突破


       青翠的山峦,潺潺的流水,迭代更新的工业产业,见证着流域水质的改善,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在岸上。坪山区治水过程中深刻领悟到这一要点,在开展坪山河综合整治的同时,启动流域限批,出台“限—引—扶”“全链条”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机制,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链+产业链+创新链”,对引进企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累计淘汰“三高一低”企业3000余家,推进流域内排污企业产业转型,助推坪山河长治久清。


       以治山理水增强生态资源,以良好生态助推城市发展。坪山河流域的水环境改善,形成了生态资源磁吸效应,吸引了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构建了以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的“含绿量”和“含金量”,带动全区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突破280亿元。


       如今,坪山区是深圳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市“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在此重点布局“9+2”产业集群。


       2022年,坪山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79.64亿元,迈过千亿大关,增长14.0%,增速位居全市第一(除深汕合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52.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0.5%,高于全市均值近2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达691亿元,是新区成立之初的4倍以上。


       聚资源,打造以水兴城悦城新示范


      依水而居,向水而生,河流是城市与自然的纽带。


      坪山区以河流治理为核心,以城市为支撑,创新提出“重塑滨水空间、构建生态水岸、激活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深挖坪山河流域生态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共享坪山河资源。在蜿蜒舒缓的坪山河沿线两岸,10座人工湿地和1座水生态海绵综合示范区装点滋养着这座现代化品质城区,形成了占地面积达58.22万平方米、湿地池面积达35.83万平方米,集水质净化、径流调蓄、城市公园、生态科普于一体的湿地群。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坪山区按照“显山露水、疏密有致、功能平衡、铸造精品”理念,落实“山海连城”计划,建成绿道156.37公里、远足郊野径82.2公里、坪山河流域碧道超38公里,实现森林、水库、溪流等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建成公园87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3平方米,优于深圳市平均水平,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成为繁忙都市生活中离市民最近的“诗与远方”。


       依托优质的滨水资源,坪山河流域布局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技术大学等优质惠民利民设施,建设了38公里的坪山河自然博物长廊,促使更多公共开放空间向水岸集聚,吸引了高端产业及高端人才,建成被誉为“坪山阳台”的南布水质净化站、鹏城最美图书馆——坪山区图书馆等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近百万,实现了产业兴城、碧水绕城、生态宜城,让市民尽享山水相融的城市生活。


       巧转化,争创自然生态旅游新高地


       依托坪山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引入低碳绿色循环产业,坪山区生态经济体系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发展红利充分释放,生态本底进一步提升,实现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坪山区紧紧抓住旅游资源这座“金山”,努力放大既有优势。启动了“坪山全域自然博物”项目,以“无痕山林”为建设理念,打造国内第一个零机械建造、智慧型呈现、全民共享的博物研习步道系统,让市民群众“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


       从深圳市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市自然博物馆出发,串联马峦山、田头山、坪山河等山水河湖美景,链接红色文化、东纵文化、场馆文化等人文资源,以“三零”准则建设了“一核(深圳市自然博物馆)、一环(坪山河、马峦山闭环)、五片区(大学城片区、燕子湖片区、中心公园片区、碧水湖片区、聚龙山片区)”总计106公里的15条自然博物研习步道、408个实地观察与研习点。“坪山全域自然博物”小程序线上导览程序使用量已累计突破60万人(次),充分发挥城区生态资源的科研、宣教、培训功能,打造生态、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项目。


   “这里真的很新奇,我们可以带上小朋友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学习自然知识。”来坪山休闲度假的游客李女士说道。


   “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坪山区立足生态优势,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推动治理制度、技术、模式创新,探索了“三水统筹”、高位推动、精准治水、科学治水、产城融合的治河经验,在“两山”的赶考路上,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深圳市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贡献了坪山力量。



      转载自:中国环境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