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中华鲟保护 武汉发布“数字中华鲟”概念

发布时间:

2023-05-27

浏览次数:

        2023年5月20日,“数字赋能,鲟梦中华”,268尾打上PIT识别芯片、拥有身份证的中华鲟,放流入江。


       这些中华鲟见证了: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同步发布“数字中华鲟”概念。这是继“数字江豚”之后,又一个“数字化”的长江旗舰物种。


       在“5 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一周年暨“数字中华鲟”概念发布活动,在武汉渔政码头举行。


      本次活动指导单位是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由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承办。


      支持单位包括:中华鲟保护联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武汉大学水生态研究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北京海洋馆、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长江宜昌中华鲟保护区、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武汉农业集团。


      武汉市委网信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大数据局、市社科院、市投控集团(武汉云)、武汉农业集团,中华鲟保护联盟在汉单位、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以及中小学生志愿者共15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同时还有6家单位参加线上活动,长江云现场同步面向公众直播。


     院士祝贺,希望中华鲟自然种群得以延续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中华鲟,就是保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其他的水生生物。

去年5月20日,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据中心主任危起伟研究员介绍,一年来,该中心做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发布、专业讲座和公益科普工作,呼吁更多人来关注中华鲟的命运。

其中,正在组织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华鲟追溯体系。包括:在放流中华鲟体内植入PIT芯片,使每一尾中华鲟都拥有一个特定的身份证号和“人事档案”,便于后期的个体追溯,以及评估放流效果。组织编制论证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标记追溯体系方案,规范增殖放流标识管理,形成中华鲟增殖放流的“全国一盘棋”。


       长江十年禁渔首倡者、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以视频方式送来祝贺。曹文宣院士指出,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长江一些物种资源开始陆续恢复,例如洄游至鄱阳湖的长江刀鲚增长数十倍,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增加到历史低谷期的30多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也由最低谷开始明显增长!


       他希望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与中华鲟保护联盟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并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为中华鲟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祝愿在不久的将来,长江中华鲟自然繁殖得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得以延续!


      数字化赋能中华鲟保护,武汉发布“数字中华鲟”概念


     此次活动现场,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数字中华鲟”的概念。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随着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成为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工具,催生了以“数字江豚”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物种保护的新模式,也成为推动中华鲟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天发布的“数字中华鲟”项目,是继武汉市策划“数字江豚”项目之后,将数字技术用于珍稀物种保护的又一次尝试,不仅有利于传播中华鲟文化,推动中华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领域新文化,也为濒危物种保护探索数字化路径,打造数字科技助力长江大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专家介绍,中华鲟是长江的旗舰物种,但已经连续6年没有观察到野外自然繁殖,自然种群极度濒危。


     正如曹文宣院士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鲟自然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是长江大保护的重中之重。提出“数字中华鲟”的概念,很有意义!


     危起伟研究员提出,将尽快推出“数字中华鲟”实施方案,发动社会力量,支持中华鲟保护,探索中华鲟“云孵化”模式。


  “中华鲟线上论坛”探讨中华鲟保护新思路


     作为中华鲟保护的骨干力量,中华鲟保护联盟各成员单位,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与这场“中华鲟线上论坛”,共同探讨中华鲟保护新思路。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是一家专门从事中华鲟研究而成立的机构。成立40多年来,放流中华鲟600多万尾,是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主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长江口中华鲟保护研究具有长期积累,拥有专业团队。


     北京海洋馆从事中华鲟驯养和科普宣传19年,对于野生中华鲟康复和人工长期养殖中华鲟,形成了一套成熟技术体系。2014年11月15日,武汉渔政在长江武汉新洲江段救助的一尾雌性野生中华鲟,现取名为厚福(寓意“厚积薄发、福泽绵长”)。


     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都是中华鲟自然保护的骨干力量,分别保护着中华鲟的产卵场和幼鱼的栖息地。


     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是保护中华鲟的新兵,但是拥有最大的育龄中华鲟子一代,是中华鲟增殖放流的新生代主力军。


     中国水科院长江所建所65年,持续开展中华鲟的调查和研究,曾获得水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奖——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科院水生所,是世界知名的水生生物研究机构,是我国水生生物研究的国家队,对中华鲟保护的基础理论和保护策略与技术方面贡献突出。


     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经率先攻克了中华鲟的2.5代人工繁殖。今年4月21日,该所联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了中华鲟春季体检线上线下观摩活动,极大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中华鲟保护的热情。


     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危起伟研究员做中华鲟保护前景展望主题报告,中心将持续发挥专家团队优势,推动中华鲟人工标志追溯体系建设;积极申办2025年的第十届国际鲟鱼养护大会(ISS10)。同时,建议参照世界先进经验,在武汉市选址建设miniHachery(中华鲟迷你人工繁育场),相当于建设带有落地窗的“小别墅”,让更多居民透过这种可视化窗口,“看得见”中华鲟的生活场景。


     武汉首次公布9年前救助中华鲟影像资料


     当天,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首次公布9年前救助中华鲟厚福的珍贵视频资料和“老照片”,武汉渔政人员完整讲述还原了当时的救护过程。


     据介绍,2014年11月15日,武汉渔民在长江阳逻水域误捕一尾中华鲟,随即向武汉渔政部门打电话报告。武汉渔政随即联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一同前往救助。这尾中华鲟送往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荆州太湖实验基地,进行全面体检和救治。


     当时体检测得它的体重340公斤,全长3.41米,年龄约15-20岁,雌性。这是近20年来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雌性野生中华鲟,研究人员为它起名“后福”(寓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因北京海洋馆在2005年救治过一尾中华鲟,有救治中华鲟经验,长江所于是与北京海洋馆联系,将这尾中华鲟送往救治。它的昵称,也由“后福”变为“厚福”(寓意“厚积薄发、福泽绵长”)。它的救治及驯养过程,受到世界各国鲟类专家的关注。


     这样的水生动物救助行动,并非孤例。十多年来,武汉渔政人员多次参与救助受困中华鲟和其他水生野生动物。


     武汉学生积极参与中华鲟保护


     活动当天,来自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武汉中学初中部、武汉市南湖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湖北省水果湖第一小学、湖北省水果湖第二小学、武汉小学瑞景校区和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等学校的师生们,聆听了中华鲟专家的科普讲座后,亲手向长江中增殖放流了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


     参与放流的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四年级4班的张钜钊同学说: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中华鲟放流活动。通过聆听专家们的科普讲解,我对中华鲟保护、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我们放流的中华鲟能健康生长,延续种群!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一起保护中华鲟,保护地球生物,共建生态文明的地球村!


     参与放流的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生态环境教育教研员朱翠兰老师介绍:又是一个520,一个特别提醒我们敞开心扉表达爱的日子。我相信今天见证“数字中华鲟”的中小学生志愿者,一定会通过“小手拉大手”传递这份爱长江、护中华鲟,延绵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爱心的传递。


    为了让中华鲟拥有更好的未来,近年来,武汉持续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


   2022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由长江办、省农业农村厅、三峡集团等单位主办,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承办的中华鲟放流活动,放流中华鲟5万余尾。


   2023年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武汉市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等珍稀鱼类6000余尾。


   类似的中华鲟科普宣传活动,得到武汉各学校的热烈响应。学生,正在成为武汉中华鲟保护科普宣传的主要受众和二次传播者。


   转载自:武汉农业执法 来源:逐浪新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