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湖北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扩大

发布时间:

2023-05-20

浏览次数:

  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湖北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扩大

       5月19日,湖北省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神农架林区举行。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湖北生态质量综合评估等级为“良”,江豚、川金丝猴、麋鹿、青头潜鸭、黑鹳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规模和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流域综合治理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郭新明介绍,近年来,湖北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强化机制建设和责任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显著。


     通过对3505个典型生态系统样点开展现场调查,并对15个典型生态系统样区的野外实地观测,全省初步研判了“十三五”期间生态系统变化情况及趋势,湖北生态系统总体保持稳定,生态质量综合评估等级为“良”。


     随着《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纲要(2014-2030年)》的编制出台,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林区等五地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立法工作,颁布施行了《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率先在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


    同时,通过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湖北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区3209个问题整改,整改完成率97.9%,有效维护了湖北省生态安全屏障。


    据介绍,历时2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取得新成效。2021年,湖北省在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等7个县(市、区)启动开展了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基本结束。


    此次试点共计调查各类样线5400余条,样点300余个,样线总里程超3万公里;记录维管束植物近5000种,鸟类400余种,哺乳动物80余种,两栖和爬行动物100余种,昆虫600余种,大型真菌400余种,鱼类100余种,底栖动物200余种,浮游生物400余种,周丛藻类300余种。试点工作发现昆虫新种4种,监测到江豚、川金丝猴、麋鹿、青头潜鸭、黑鹳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规模和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金晓彤

    校对:龚晓艺

    编审:胡翠红、孙甜甜

    终审:沈帆


转载自: 湖北生态环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