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拼一个“美丽中国” 成就满满

发布时间:

2020-10-12

浏览次数:

“十三五”以来,全国新增完成12.5万个建制村环境整治任务;


与2015年相比,2019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上升8.9个百分点;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6.7%;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至57.7%,我国提前3年实现了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


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坚持统筹推进,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3年时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第一轮督察全覆盖......


就像一块块拼图,又像一帧帧视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中国新图景妆点地更加绚烂。


足以证明,我国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生态修复,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


自然资源部在刚刚发布的《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以全国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性概念,生态修复涵盖的板块众多。目前讨论地较热烈的包括以下几种:


1、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


生态脆弱,既是指抗干扰能力弱,也源于边缘效应显著,以及时空波动性强,环境异质性高等因素,基本上都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接过渡区域。


目前,针对这类环境的生态修复是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的重点,并且一般并不适用于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是采用组合工艺,甚至要根据情况重构修复体系,创新生态修复技术。


2、重金属污染修复


常听到的包括镉、铅、汞、砷、锡等,一般意义上是指Cr(铬),Cd(镉),As(砷),Pb(铅),Hg(汞),Cu(铜),Ni(镍),Zn(锌)这8大元素,修复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是业界公认的。


目前采取的技术包括客土技术、换土技术、水洗技术、改良剂技术、玻璃化技术、电动技术、热解吸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化学淋洗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菌根修复技术等。


专家表示,重金属污染还是应该以“防”为重,包括控排,发展清洁工艺,强化废弃物处理管制等。


另外,顺着上述“投入成本高”的话题来说,生态修复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势在必行。近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正式落地,就是一次以885亿元(首期)撬动千亿资本的破冰尝试。


按照业界预估,我国2019年的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应该能超过3800亿元,如果按照1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来看,2020年将突破4000亿元。而未来的2025年,2030年,2035年,其发展潜力亦不可估量。


我国在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过程中,确定了政府主导,其他主体(包括社会资本、绿色债券等)参与的大框架。一方面是争取中央和地方的奖补,另一方面就是以市场化手段,通过生态和经济“双赢”模式吸引社会广泛参与。


参照“三峡系”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就不难理解,这种资本聚合效应,和资源整合分配高效率所展现出来的优势。


当然,生态修复——从黄沙蔽日到水草丰美;从寸草不生,到滩涂美景;从河床干枯,到水天一色,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视。


如我国浩浩荡荡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实施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典范;以及首钢在河北曹妃甸一手打造的绿色“梦工厂”;还有以“利剑”姿态横扫污染沉珂的环保执法行动。离不开的遥感、卫星、监测、无人机、机器人、大数据,开启了我国生态修复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