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政策年”:各地如何抢占产业制高点?

发布时间:

2025-11-10

浏览次数:

千米之下,低空经济正成为区域竞争的新赛道,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举措,抢占这片万亿级蓝海。今年以来,低空经济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争相布局的战略新兴产业,多个省市密集出台专项政策,围绕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和产业培育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

低空经济“政策年”:各地如何抢占产业制高点?

这一新兴经济形态正从“政策试点”迈入 “法治化深耕”新阶段,各地如何通过差异化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01 政策密集出台,低空经济成地方竞争新赛道2025年,低空经济无疑成为区域产业竞争最热门的赛道之一。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接连打出,一批站位高、布局广、资源足的低空经济项目纷纷落地。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一表述为低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也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明确规定保障低空经济发展对空域利用的合理需求,低空经济空域需求将获国家层面立法保障,让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在地方层面,各地争先恐后地发布低空经济发展政策。广东省政府10月24日公布《广东省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了16条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涵盖安全托底、技术攻关、产业创新、适航审定、强企培育等关键领域,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浙江省宁波市在8月发布《宁波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力争到2027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低空经济链上企业数量达到200家。江苏省则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低空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运转高效,低空经济发展规模全国领先。02 因地制宜,各地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在低空经济发展浪潮中,各地正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广东省把“健全规制做好安全托底”置于政策首位,提出加快空域资源释放与安全高效利用,科学规划并动态优化省内低空航路航线网络。同时,支持广州、深圳、珠海先行先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开通市内和城际低空客运航线。浙江省宁波市立足自身优势,聚焦低空安全赛道,突出濒海临湾特色,计划到2027年成为“低空安全赛道领先、濒海临湾特色突出的低空生态领跑城市”。宁波特别强调打造空天地海城一体化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创新低空飞行“个体智能+群体智能”系统应用。四川省作为全国首个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省份,充分利用其政策先行优势和多地形条件,规划的报备空域超过40万平方公里。预计到2026年底,全省低空报备空域将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年飞行量超25万架次、13万小时,相当于2024年的5倍。重庆市则设立了6个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实行差异化发展。巴南区聚焦打造无人机整机及航空动力装备产业集群;永川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试点;大足区致力于低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飞行器维修维保基地建设。03 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低空经济迎来规模化发展随着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正在全国各地加速落地,涵盖物流、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在低空物流方面,浙江省杭州市创新打造了城市低空配送新模式。在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医院顶楼设有一处无人机起降场,无人机将物品运送到直线距离约8公里的申花起降场,约需10分钟。相比之下,早高峰地面配送需要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杭州市低空办成员刘晨表示,年底杭州市将建不少于10座起降场,5个起降点,力争开通6到8条航线。低空客运同样取得重要突破。今年2月,江苏南通海门至上海浦东双向低空载客常态化航线正式开通。这条约123公里的航线,乘坐直升机仅需40分钟左右,相比原本2小时的地面行程大幅缩短。3月1日,上海浦东新区低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启动,三架直升机分别成功试飞了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至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城际空中航线。公共服务领域,低空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应急管理、医疗救护、城市管理等多个场景。新疆乌鲁木齐开展了首次低空医疗物资运输,医疗物资通过无人机从自治区人民医院苏州路分院运送至总院,全程直线距离8公里,飞行时间仅10分钟。贵州省榕江县规划发展“低空+应急”、“低空+警务”、“低空+城市管理”等多种应用场景,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时空的平安“防护网”。04 机遇与挑战并存,夯实基础方能行稳致远尽管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仍面临管理体系不完善、技术瓶颈和安全挑战等问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振国指出,低空经济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安全运营风险较大,空域适应尚需进一步精细化;二是关键核心技术仍较薄弱,通信导航、发动机等核心装备,以及无人机电池、降噪等技术存在制约;三是产业化路径尚不明晰,可可持续运营模式不清晰。对此,他建议应根据低空航空器“低慢小”特征,结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优化低空空域分类管控模式。同时,打造低空综合立体交通网,培育和挖掘低空经济领域应用场景,避免财政资金过度补贴和资本盲目投入。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低空经济近八成的产业资源聚集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仅广东一省就聚集了全国20.6%的产业资源。区域格局初现端倪,但产业仍远未成熟,存在一定同质化问题。四川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骆玲建议,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相比广东,四川产业能级偏弱,虽然纵横工业无人机实力强,但是销售规模与大疆差距较大。应用场景的开发利用拓展不足、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多项目依赖政府投资。低空经济这片万亿级蓝海已经开启,各地正通过政策引导、场景创新与产业培育,在多领域展开积极探索。广东、浙江、四川等先行省份已形成一定领先优势,但整体产业格局尚未定型。随着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全国一盘棋”发展思路,低空经济有望从当前的政策驱动逐步转向市场驱动和创新驱动,真正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