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以低空空域(通常指真高1000米以下)为活动空间,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用航空等为核心载体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崛起。中国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赋予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使命。结合政策导向、市场规模、技术突破及现实应用,低空经济确实具备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动力的潜力,但也面临多重挑战。

一、政策强力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1. 顶层设计持续加码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地方政府密集出台配套政策(如空域开放试点、产业基金扶持),为产业爆发奠定制度基础。2. 产业生态加速构建 政策聚焦“互联网+低空经济”融合,推动技术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如起降场、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场景开放,目标形成“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生态。二、万亿级市场潜力,赋能多领域变革1. 经济规模持续跃升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30%,显著高于GDP增速。2. 应用场景爆发式扩展 物流配送:无人机快递在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成本效率优势显著(如顺丰、京东试点); 城市治理:无人机巡检电网、监测环保,提升公共安全响应速度;
载人交通:eVTOL商业化试运行(如深圳“空中的士”),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新兴消费:低空旅游(如海口动力三角翼项目)、航空运动等激活文旅市场。三、技术突破与区域实践,奠定产业化基础1. 核心技术逐步攻克 无人机电池续航、自动驾驶系统、智慧空管技术等瓶颈取得突破,中国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已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2. 地方试点先行先试 - 广西梧州打造低空安全研究院,探索边境物流新模式; - 海南海口依托优质空域资源,试点观光飞行与无人机物流; - 深圳、合肥等20余城竞相布局产业园区,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四、挑战与破局:从“能飞”到“飞得好”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需破解三大核心难题: 1. 空域管理精细化不足 空域审批程序复杂,低空“高速路网”尚未成型,需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平台。 2. 产业链协同度低 制造端(如eVTOL)成本高昂,运营端应用场景盈利模式未完全跑通,配套保险、维修等服务滞后。 3. 安全与隐私风险 飞行器失控、数据泄露等隐患可能引发公众疑虑,亟需完善法规标准。五、成为“新引擎”的关键路径1. 政策-技术-资本三力协同 政府:加速开放公共领域采购(如消防、医疗物资配送),建设基础设施网络; 企业:攻关电池、材料等核心技术,探索“共享飞行器”等商业模式; 资本:投向技术研发与场景孵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 借鉴国际经验优化布局 参考德国无人机货运法规、日本城市空中交通规划,结合中国市场需求差异化创新。 结语:潜力巨大,但需系统性破障低空经济绝非短期风口,而是重构空间资源利用方式的长周期变革。其在创造增量市场(如万亿级制造业)、提升社会效率(如应急救援响应提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如智慧空管技术)等方面潜力已获验证。然而,能否真正成为“力挽狂澜”的引擎,取决于空域改革深度、技术商用速度与产业生态成熟度。若政策持续精准发力、企业突破核心瓶颈,低空经济有望在2030年前后成长为媲美新能源的支柱产业,为中国经济注入全新动能。
转载自:武汉农业执法 来源:湖北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