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片执法时代结束后,对土地、矿产执法提出新的挑战,需要构建新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先破后立中,各地情况不同,会有所差异,但面临的难题都是一样的。
遥感监测还搞不搞

卫星遥感监测搞了25年,已成为及时发现违法用地、非法采矿问题和推动问题整改的重要手段,各地都不会因为取消卫片执法就放弃遥感监测,但不能再采用过去的工作模式,即定期下发图斑—县级核查举证—省市进行合法性判定—县级组织问题整改—省市审核整改情况。(推荐阅读:卫片执法演变简史(2000—2025))从为基层减负考虑,目前可选择的方案:一是只提不发。省级继续通过遥感监测定期(月度或季度)提取变化图斑,但只提取面积较大的变化图斑,由省级直接组织实地核查判定,对确定的违法用地、非法采矿问题交与县级自然资源部门查处整改。二是只发不报。省级定期提取的变化图斑,但只作为问题线索下发市县,不要求通过系统填报举证,由县级自行处理,依法查处整改。从图斑回到项目
在此前开展的土地卫片执法中,一般都是就图斑说图斑,也就是卫片拍那查那,拍谁查谁,容易出现选择性执法。为此,自然资源部多次强调:卫片监测发现耕地变化情况,只是提供问题线索,不能直接作为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开展实地核查,依据事实和政策,客观作出耕地变化合法性判断。取消卫片执法后,这个问题可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是遥感监测提取的变化图斑,只是发现问题的线索,通过实地核查,必须回到项目,按项目实际违法占地情况,重新圈定范围,进行合法性判定,对判定的违法用地,按实际情况立案查处和推动问题整改。对基层来说,这个观念必须尽快转变,今后不能再就图斑说图斑,或者说,在执法中只有违法用地项目一说,没有卫片图斑一说。过去县乡执法人员对违法用地者常说的几句话,今后都不能再这样说了。比如:“可不能乱建,让卫片拍到,就得拆你!”“不是我们非要为难你,是被卫片拍到了,我们也没办法!“这块地上了卫片,必须拆,这块地还没上卫片,可以先不拆!”与低空监管相结合
目前,有的地方正在全面推广应用以无人机为依托的低空监管。通过无人机技术,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日常巡查问题;二是实地核查问题。通过无人机开展巡查,目前技术比较成熟(主要是训练AI识别),应用最多的是矿产执法,尤其是可以解决夜间盗采发现难问题。比如,河北省唐山市在这方面通过探索,已取得一定经验,但大范围应用于土地执法还需要一个过程。通过无人机开展核查,既可应用于矿产执法,也可应用于土地执法,这方面不存在太多技术难题,主要是经费问题。比如,为减轻省级直接实地核查的工作量,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对省级遥感监测提取的变化图斑,以及半年、年度变更调查下发的变化图斑,可先通过车载无人机、固定机巢无人机全部巡飞一遍,再结合内业判定,可以剔除部分不实图斑,而且有的可以直接按实际项目重新调整圈定范围和矢量。通过无人机先开展“飞行核查”,再形成问题线索,开展实地核查,是个新路子,也是目前发展方向。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以低空监管飞行巡查,结合视频监控,逐步替代卫星遥感监测。多年的实践证明,所谓技防加人防,最不靠谱的就是人防(比如田长制、网格员,当然从制度建设来说,也必不可少),最有效的还是技防,如果丢掉技防(遥感监测、无人机、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等),对上级部门来说,就会变成“瞎子”。(推荐阅读:执法之痛:事前视而不见,事后一拆了之)如何与变更调查衔接
2024年,采取了土地卫片执法与年度变更调查工作相衔接的工作模式,但由于日常监管难以到位,客观形成年底问题扎堆,由于整改工作任务量过大,而且时间紧张,各地只能集中举证填报,开展突击整改,由此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推荐阅读:土地卫片执法,如何优化调整,以变应变?)今后如何与国土变更调查相衔接,目前仍是个最大难题。省级执法机构利用遥感监测手段开展日常监管,无论是只提不发(局限于大图斑),或只发不报(单向推送,没有反馈),都不能全面了解掌握和评估一个地区违法用地总体情况。省级自行提取变化图斑开展半年、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由于是全覆盖式监测,可全面反映一个地区违法用地情况。所以,利用半年、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是全面获取和掌握一个地区新增违法用地情况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变更调查发现问题的数量多,省级执法机构不可能逐个直接开展实地核查,也不能按过去模式下发县级要求逐个填报举证,这就成了最大难题。目前可选择的办法:一是对半年、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监测中农用地、未利用地(主要是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图斑,在县级调查机构核实举证后,省级执法机构在套合相关审批管理数据后,在省级直接实地核查力量允许的前提下,选择部分大图斑组织直接实地核查判定。二是对其他图斑可由市级再选择部分大图斑组织直接实地核查判定。但让市级直接开展实地核查,要根据市级执法机构是否拥有直接实地核查的人员和力量决定,尤其是撤销市级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后,市级普遍面临执法人员不足问题。这两种方式体现的都是抓大,无法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违法用地总体情况和数据,而且对大量占地面积较小私搭乱建问题,也就是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省市两级都无法直接抓小。县级怎么干是关键。此前,省级执法机构在卫片执法中多采用“保姆式”服务,县级长期以来形成依赖心理,上面发什么干什么,发多少干多少。现在形势和要求都变了,对县级执法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不能等也不能靠,必须主动作为,全面加强日常执法工作。但县级在撤销自然资源执法队伍、上收执法权后,也普遍面临执法人员严重不足问题。(推荐阅读:自然资源执法权收回后,县乡两级如何重新划分相关职责?)按照目前形势变化和工作要求,在半年、年度变更调查中,县级执法机构必须主动作为,加强与变更调查工作衔接配合,利用变更调查监测图斑,同步开展外业核查,同步推进问题整改,及时将整改结果纳入变更调查成果。但这同样面临难题,主要是如果一个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分管执法和调查的是不同领导,实际工作中很难协调,容易各唱各的调,形成两张皮。省市两级不能只抓个别重大典型问题,既需要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违法用地总体情况,又无法直接全部开展直查,还不能要求县级按过去模式逐个在系统填报举证,更不能由此引发群众不满和舆情,这就陷入了“既要——,也要——,还要——,更要——”的怪圈。
省、市两级要求县级对半年、年度变更调查中发现的全部新增违法用地情况以问题清单形式上报,可以掌握了解总体情况,但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比如,在变更调查中,对农用地、未利用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图斑,经县级执法和调查机构共同核查后,在调查系统标注“合法”和“违法违规”。同时,上级执法机构对标注“合法”的要进行抽查打假。否则,一定会出现数据渗水、统计不实问题。毕竟,谁也不愿意向上级部门如实报送本地违法用地真实情况,以防被列为重点地区通报问责,惹一身麻烦。坚持实事求是,有时是很难的,趋利避害,才是人性。目前,各地似乎都还没有找到太好的办法,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元芳,你有什么好办法?
转载自:自然资源讲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