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域博弈三角:军、政、企的权力重构

发布时间:

2025-08-11

浏览次数:

一片天空下,三方力量正在重新划定边界“美国的领空控制权已经交到了中国手上。”2025年8月初,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面对媒体镜头抛出惊人言论。他的核心依据是:美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90%的产品来自中国品牌,这被视为“交出领空控制权”的标志。此言论混淆了“市场占有率”与“领空主权”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领空权是国家对领土上空的主权管辖,而无人机作为工具始终由用户操控。但它戏剧性地揭示了一个全球性命题:空域资源的控制权博弈,正成为政府、军方与企业三角关系的核心战场。

空域博弈三角:军、政、企的权力重构

01 空域权属的三角结构解析中国低空经济的管理体系如同精密的齿轮组,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空管委处于最高协调位置,负责制定国家空域改革战略,审批低空空域试点方案,并监督全国低空经济运行。其每一个决策都影响着整个体系的运转节奏。交通运输部则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制定跨运输方式衔接标准。中国民航局(CAAC) 作为行业监管主体,掌管着航空器适航认证、无人机云执照管理系统运营等核心权力。而军方空管部门的角色尤为特殊。作为国防安全守护者,他们掌握着军事空域划设与释放、低空飞行活动国防审批、敏感区域电子围栏设置的最终决定权。军方的一纸批文,往往决定了一个区域能否开放给商业飞行。在省级层面,低空经济办公室扮演区域协调中心的角色;市级交通局/低空办则成为落地执行主体,负责建设起降平台等基础设施,组织应用场景示范。每一层级都有其权力边界,而企业则在边界间的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低空经济的权属结构本质上是一个三角关系:政府追求产业增长与公共服务优化军方坚守空防安全底线企业则在合规框架内探索商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张力与平衡,构成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02 博弈焦点:安全与发展的两难空域管理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军方安全需求与经济发展诉求。这一问题在超大城市尤为突出。2025年8月,北京迈出关键一步——将全市16个区划定为无人机管制空域,成为全国首个实施全域无人机管制的超大城市。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此空域飞行无人机,必须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提交申请。唯一的例外是延庆区374平方公里的开放空域,但需通过专项平台申请8。这一“全域管制+试点放开”的模式,体现了北京在安全与发展间寻找平衡点的尝试。军队对敏感区域的保护要求更为严格。江西省2025年5月通过的《军事设施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未经批准在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及周边管制空域飞无人机,最高可罚款1万元;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江苏的立法创新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苏州和无锡协同制定的低空经济法规将于10月生效,开创了区域协同立法的先河。两市共建统一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集成智能网联系统,提供一站式飞行审批服务。苏州已建成143个起降点、333条航线,实现“企业申报—政府审核—实时监管”全流程线上化。无锡则推进5G-A通感一体基站建设,为无人驾驶航空器提供厘米级定位支持。这种模式既满足安全监管需求,又释放了商业活力。03 重构路径:从割据到协同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重构政府、军方与企业的协作模式。创新实践已在多地展开,呈现出三条清晰路径。审批流程再造成为打破僵局的突破口。中央空管委在深圳、合肥等6市下放“空域自治权”,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审批部分民生类航线,甚至允许“边飞边报备”。济南的“一网统管”平台接入战区空管、民航监管局、应急管理局数据,将审批材料从23项精简到8项。湖南低空协同运行中心更进一步,实现无人机飞行计划“秒级自动核验”。这些变革的核心逻辑是:用数据跑路代替人工协调。国企平台成为军地协同的“隐形加速器”。济南低空经济发展集团、甘肃公航旅等国企,凭借政企双重身份,既能对接军方资源,又能市场化运作。经验表明:拉国企入伙,审批速度可翻倍。基础设施共建释放协同效应。深圳最新发布的低空基建三年方案计划新建超千个起降点,覆盖社区配送、医疗运输等场景。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推动的跨领域融合:eVTOL起降场与新能源超充站融合布局,消防站与城市治理起降点复合建设,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信息基础设施深度融合。这些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重构空域治理的权力结构:政府主导规划、军方守护底线、企业激活市场,形成有机生态系统。04 企业突围:在政策缝隙中寻找航线面对复杂的空域管理格局,低空经济企业正在实践中积累“通关秘籍”。这些经验对行业参与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赛道选择决定生死。试点城市优先申请物流、救援等民生类空域;非试点城市可包装“农业植保”“景区观光”项目,套用乡村振兴政策;与济南低空集团、甘肃公航旅等国企合作,能直接利用其备案通道。民生类项目往往能获得政策倾斜。材料准备需要数据支撑。借助5G-A网络覆盖图、通感基站部署方案证明技术可靠性;附上民航发展基金、战新产业基金的出资承诺函,证明资金实力;重点标注“解决就业200人”“降低碳排800吨/年”等政绩亮点。用数据说话比愿景描述更有说服力。资源整合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军民融合办牵线战区空军;委托地方空管局做航线规划,付费换背书;向地方政府承诺税收落地和GDP贡献,争取“一把手”支持。多方资源的协同整合能力,往往决定项目成败。在深圳、合肥等试点城市注册SPV公司,可享受自主审批权;加入“低空经济示范区”,能用区域政策覆盖单个项目短板。同时申请民航发展基金和专项债,可避免审批延误导致资金链断裂。这些策略为企业提供了风险缓冲空间。05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路径空域权属博弈是全球性难题,但中国的解决方案具有独特价值。达菲的“领空控制权”论调虽被专家驳斥为“概念偷换”,却揭示了美国在无人机技术竞争中的焦虑。美国商务部自2020年将大疆等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却未能改变市场格局——技术优势最终由创新而非政策决定。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新可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潜能,而非单纯依靠技术封锁或市场保护。截至2025年,中国无人机在全球出口量中占比73%,深圳正加速建设“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苏州无锡的立法协同、深圳的千点网络、北京的“分类分级”管理,这些探索都在重构政府、军方、企业的三角关系。当三方在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上达成共识,低空经济才能真正展翅高飞。天空的博弈远未结束,但方向已经清晰。深圳计划三年内新建超千个起降点,苏州无锡通过立法打破行政壁垒5,北京探索“全域管制+试点放开”模式——这些创新都在重构政府、军方、企业的三角关系。低空经济的未来,取决于三方能否找到安全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当无人机在延庆的开放空域完成农业测试,当苏州的物流无人机突破夜间禁飞限制,当深圳的eVTOL与新能源超充站并肩而立,一幅新的空域图景已然展开。这片天空足够广阔,容得下安全的底线、发展的诉求与创新的翅膀。天空足够广阔,容得下安全的底线、发展的诉求与创新的翅膀。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