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活化石” 中华鲟在浙江实现海水驯化

发布时间:

2024-04-16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恢复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1月1日禁渔三年多以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禁渔成效显著。


4月9日,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十年禁渔看长江”特别节目聚焦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探寻“水中活化石”中华鲟如何进行海水驯化。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


为进一步贯彻长江十年禁渔,助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浙江省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展长江珍稀濒危旗舰物种——中华鲟海水驯化和保种养殖技术研究。自2021年以来,先后完成了6个批次的中华鲟海水驯化,开展了中华鲟工厂化海水驯化及保种试验,进行了中华鲟淡海水转换的适应能力及调节机制分析、海水保种中华鲟阶段性生长效果及生理特性分析,突破了海水工厂化自然水温中华鲟周年养殖技术,标志着中华鲟海水保种取得了初步成功,为实现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计划、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浙江力量!

“水中活化石” 中华鲟在浙江实现海水驯化

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


浙江省地处长江流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来,浙江省禁渔护渔两手抓,深入贯彻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在禁渔方面,采取“常态巡航+突击执法”,强化长江口重点水域禁渔监管,2021年以来,共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603起,涉案人员171人,保持了禁捕区内无违规行为发生。浙江省还主动扛起“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排头兵的责任担当,自2022年起,对境内“八大水系”实施统一禁渔。在护渔方面,加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近三年全省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200多亿单位,特别是对松江鲈、香鱼、刀鲚等指示性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专项修复放流。加强东海带鱼、蓝点马鲛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以及珍稀濒危保护物种救护,2021年以来共救助瓜头鲸、抹香鲸等各种水生野生保护动物500多头(只)。


下一步,浙江省将继续加强对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鳗苗洄游季、长江刀鲚凤鲚繁殖期、海洋伏季休渔期等重要时段的执法检查,强化江海联动,进一步推进中华鲟海水驯养保种研究等工作,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转载自:中国水产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