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技术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发布时间:

2024-04-06

浏览次数:

“单一技术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单一技术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西盐碱滩修复示范基地,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粘土质重度盐碱地修复试验。 赵海东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韦璐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由于含有过量盐分和碱性物质,盐碱地上往往很难长出优质的物产,这困扰着世代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们。但是,经过科学改良和治理,如今这些土地有可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


近年来,我国对于盐碱地的保护和利用日益重视。让百姓有地种,让国家有粮食,盐碱地治理需要情怀与技术兼具。在日前召开的2024盐碱地治理技术与产业成果展示培训会上,多位专家表示,盐碱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形成一套“组合拳”,才能持久见效。


1


改良潜力巨大,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


“我们每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每年都看不到收成。”一次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让山西大同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赵海东为盐碱地上农民的困境深深触动。


“一次,我与同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在一个村里取土样检测盐碱土。村民们听说我们是检测盐碱土的科研工作者,很好奇,纷纷围上来问‘是不是国家要给我们改造盐碱地了?’”在近日召开的2024盐碱地治理技术与产业成果展示培训会上,他又一次公开讲述了这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巴彦淖尔市土地盐碱化严重,其中,乌拉特后旗的盐碱地面积约为6万亩。尽管如此,这里的村民们仍然每年勤勤恳恳地在这片盐碱地上耕种。


“看到我们去检测,村民们非常激动,问我们是不是明年就能修复好了?我们不忍心让村民失望,便回答会尽快修复好的,他们很高兴地说‘那以后我们就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种地就能有收入。’”赵海东说。


盐碱地是土壤中含有过量盐分和碱性物质,从而影响到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地。在中化学环境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工曹海滨口中,它被形象地比喻为“土地得了尿毒症”。“由于土地没有良好的灌排系统,造成盐分残留。随着地表蒸发量的上升,水被吸上来,同时把盐分带上来,当水分蒸发以后,盐留在表面没有代谢出去,就形成了盐碱地。”曹海滨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多个省区。


“盐碱地的症结在于出苗不易,出苗情况好一些的时候,还能有一点收成,出苗不好就没有任何收成。这样不确定、不稳定的收成,给世代生活在盐碱地上的农民带来很大的生活困境。” 赵海东告诉记者。


但盐碱土地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通过科学改良和利用,这些土地有可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华新在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具有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与盐碱障碍耕地面积近两亿亩,而近期可进行农业利用和生态利用的盐碱地面积各达一亿亩以上,利用潜力巨大。开展盐碱地治理、利用,对粮食安全、耕地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盐碱地治理让老百姓有地种,让国家有粮食,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中化学环境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在会上表示。


近年来,我国对于盐碱地的保护和利用也一再强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支持盐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高度重视之下,如何科学治理盐碱地,让盐碱地上长出粮食来,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项课题。


2


治理需综合施策,形成一套“组合拳”


在业内专家看来,盐碱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单一技术方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治理盐碱地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4类方法。在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过去大多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改良盐碱地,这是一种物理方法,简单理解就是以水洗地,降低表土层盐浓度。但由于存在冲刷后盐水可能发生物理位移、水分利用率低的弊病,这种方法如今已逐渐减少使用,精准滴灌成为一种较常规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核心在于科学用水,盐碱地区域普遍缺乏淡水,因此,如何用最少量的水把盐给洗掉是关键。”常年扎根一线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在会上介绍。


此外,盐碱地治理比较常见的还有化学方法,即用钙来置换土壤中的钠,帮助土壤脱盐,或用酸性物质施入土壤,降低盐碱土pH值等。种植耐盐碱植物也是一类常用方法。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就曾验证了种植枸杞、盐地碱蓬、沙枣、白刺等12种植物,对盐碱地改良有效。


曹海滨还提到了微生物修复方法。“土壤是一个充满生命的、热闹的生态系统,而其生命网的核心是构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和植物互为提供基本营养,植物生长依靠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盐碱地土壤盐分、碱度过高,没有水分,造成土壤生命状态较差,出现板结。”曹海滨说,改良盐碱地需要重建它的“团粒结构”。


何谓“团粒结构”?据了解,它是由若干土壤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粒子和粒子之间形成小孔隙,团粒和团粒之间形成大孔隙,小孔隙能保持水分,大孔隙则保持通气。


“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和腐殖质的导入,改善土壤当中的微生物环境,促进土壤的团粒结构化,从而阻断下层盐水的上升通道,形成排水性、保水性、通气性皆良好的理想状态土壤,适于作物栽培。要让植物和微生物有个‘家’,团粒结构就是植物和微生物的‘家’,治理盐碱地如果没有把团粒结构建好,就不够彻底。”曹海滨说。


同时他表示,自然界循环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盐碱地的出现,背后本身就包含气候、环境、土壤、种植、微生物,甚至空气动力学、构建微气候等多方面原因,它的解决方案也不能仅仅依赖于一种方式。这4类方法在局部范围、特定环境下是有效的,但如果能把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套“组合拳”,才能持久见效。“并且,技术像人一样,也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筛选出相对环保、持久有效、低投入稳产出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


转载自:中国环境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