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法修订草案通过!低空经济迎来哪些政策东风?

发布时间:

2025-06-27

浏览次数:

坐在办公室想喝点饮料,无人机就送来了现磨热咖啡;作为游客想俯瞰陌生城市,坐上了水陆两栖飞机2025年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迎来一项重大议程——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这部颁布已三十年的法律迎来全面升级,其中专门增加的 “发展促进”专章 尤为引人注目。在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后,这项立法突破犹如一股强劲的政策东风,吹散了长期困扰行业发展的制度迷雾。随着草案的推进,一个万亿级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01 空域松绑:低空经济腾飞的关键一跃低空经济被誉为“下一个万亿级风口”,但其发展高度依赖制度环境。长期以来,空域资源不足、审批流程繁琐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此次修订草案剑指要害,直击行业痛点。修订草案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措施优化低空空域资源配置。短短一句话,却蕴含着巨大能量。这意味着我国将打破空域管理的传统桎梏,通过科学划分空域、简化审批流程,让低空飞行器真正“飞得起来”。更令人振奋的是,草案同时要求 “推动建设民用低空飞行相关服务监管平台”。


这一平台将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动态监视、飞行服务等功能的统一管理,为低空飞行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空域资源配置问题,相当于为低空经济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位航空法专家如此评价。有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而空域松绑将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民航法修订草案通过!低空经济迎来哪些政策东风?

02 制度创新:适航审定与飞行管理的重大突破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此次修法在放开空域的同时,也着力构建适应低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安全体系。草案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要求的适航审定、飞行管理等制度和标准。这意味着针对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将制定有别于传统民航的适航标准,避免“削足适履”的尴尬。更值得关注的是,草案提出 “建立健全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适航管理方式”。这一创新制度将根据航空器的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大幅降低低端产品的准入门槛,同时严控高风险产品的安全标准。在飞行管理方面,分级分类管理理念同样得到体现。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鲜铁可所言:“一律禁止无人机的飞行并不合理”。修订草案为差异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未来在人口密集区可划设禁飞区、限飞区,而在郊区和农村则可放宽限制,支持物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03 产业链支持:从核心攻关到场景拓展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并进。民航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在多个维度构建了产业支持体系。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草案规定“国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民用航空制造业创新体系”。特别强调要“提高大型飞机和先进发动机等研发设计能力”,为C919等国产大飞机的后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适航审定能力建设也获得重点关注。草案要求“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组织体系和标准规范,加强适航审定人才培养”。这对于解决我国适航审定资源不足、周期过长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场景拓展上,草案明确要“拓展应用服务领域”。广州已梳理出应急救援、文旅消费、城市管理等200多项场景供给和需求清单;青岛自贸片区则出台专项政策,重点支持海上引航、船舶供应、海上旅游等特色场景开发。04 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广泛的航空网络机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物理支点。修订草案专门增加规定:“完善民用机场布局,加快民用航空枢纽建设,构建覆盖广泛、优质高效的民用航空服务体系。”这一条款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当前我国通用机场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的问题将得到系统性解决。广州已启动“1+5+100”低空起降场地建设计划;青岛自贸片区则出台政策支持新建或升级通用机场等起降设施。这些地方实践将通过法律修订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全国性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民航法修订还关注到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要求“加大民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已率先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为产业输送急需人才。05 旅客权益:从“餐饮”到“食宿”的一字之变除了低空经济相关内容,修订草案二审稿在旅客权益保护方面也作出重要完善,一字之变折射出立法温度。草案将航班延误或取消时,航空公司应为旅客做好“餐饮”安排修改为“食宿”安排。这一看似微小的调整,意味着航司在长时间延误情况下必须为旅客提供住宿保障,大大提升了旅客权益保护力度。草案还要求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公布运输总条件等格式条款,并特别增加 “客票销售、退票与变更、乘机、行李运输” 等内容,进一步保障旅客知情权和选择权。针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超售、航班延误赔偿等问题,草案也作出回应,要求明确理赔标准和处置措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丛斌指出:“如果是基于企业经营考虑而延误的航班,要对旅客给予赔偿”。这一理念在修订草案中得到了体现,区分了不同原因导致的延误责任,平衡了旅客权益与企业经营。随着民航法修订草案的推进,低空经济的制度基石正在筑牢。广州已集聚超4000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亿航、小鹏汇天等独角兽蓄势待发;青岛自贸片区推出专项政策,重点培育海上交通新业态。8591.7亿元——这是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整体市场规模的预测值。当法律修订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政策东风为创新应用注入动力,这个数字可能只是低空经济爆发的起点。未来已来,只需仰望:道路拥堵时打“空中的士”出行,乘坐“空中出租车”跨长江,这些曾被视为科幻的场景,即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


转载自:低空产业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